【两高四着力 中原谱新篇】加快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
《 河南日报 》( 2025年07月30日 第 04 版)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学文一起,围绕“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旅强省”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张学文: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您认为,河南文旅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又该如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构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黄东升:去年河南文化旅游实现里程碑式发展,接待游客首破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破1万亿元,但仍存在城市游相对落后,吸引力不及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同质化发展问题尚未解决,一些传统休闲观光类景区发展滞后;入境游亟待突破接待外国游客人次占比不高等弱项短板。河南文旅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要在聚焦文化转化、产业能级、国际传播、经营主体等环节精准攻坚。一是从古到今,推动历史文化时尚表达。让传统文化与新奇创意碰撞,推动传统文化时尚表达、厚重文化现代转化,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用产品讲好古今辉映的河南新故事。二是从点到面,提升文旅产业能级。坚持点做亮、线拉长、面拓展,以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以主客共享理念升级城市文旅功能,实施“文化赋能”“街区焕新”工程,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精提升”,植入新业态,打造“漫步式”消费场景。三是从内到外,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构建“全球传播+精准营销+产品升级”体系,依托国际平台策划多语种推广活动,聚焦“黄河文明探源”等IP定制多语种线路,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入境游客百万人次以上。四是从小到大,做强做优经营主体。实施“龙头引领+特色发展”计划,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在穿珠成链、做强板块、深化融合、塑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构建文创产业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像万岁山武侠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宝泉旅游区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
张学文:日前,我们到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景区调研发现,当下文旅消费呈现体验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新趋势。面对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如何让更多河南文旅IP“火”出圈,吸引更多游客来老家河南看看?有哪些具体的发力方向和重点举措?
黄东升:近年来,河南涌现出了万岁山武侠城等诸多火爆出圈的文旅IP。要让河南文旅IP持续焕发生机,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符号化提炼、产品化落地、移动端传播,将这些IP产品打造为引流的端口、市场的接口、业态的风口、形象的窗口。一是研究梳理,形成IP矩阵。持续强塑“1+4”形象IP,做强产品IP。其中,“1”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品牌,“4”是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4张名片;产品IP包括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为代表的景区IP,以银基旅游度假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IP,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标识IP等。同时,系统盘点黄河文化、中原文明等资源家底,建立IP资源数据库,按“核心IP+衍生IP+潜力IP”分级培育,构建覆盖历史、民俗、自然、现代等多领域的IP集群,形成“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的IP体系。二是创新转化,打造IP支撑。推动IP与科技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体验馆、数字藏品等新业态,让游客在交互中感受IP魅力;将IP元素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推出IP主题酒店、文创商品、特色餐饮,形成“看到的是IP、体验的是IP、带走的还是IP”的消费闭环。三是创意营销,扩大IP影响。善用新媒体传播规律,联合头部流量平台打造“IP话题挑战赛”,邀请跨界达人开展“IP体验官”活动,让IP形象走进综艺、影视、游戏等场景;策划“IP主题季”活动,如“中国功夫嘉年华”“黄河文化艺术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制造传播爆点,让河南文旅IP既接地气又具国际范儿。
张学文:河南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近几年不断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文旅强省,我们如何准确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特点,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黄东升: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从单纯观光游览,转向深度体验文化内涵、追求个性化互动与精神共鸣的更高层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一是强化区域联动,打造大板块。以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为牵引,打造产品一体、交通一体、营销一体的区域文旅发展共同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郑州沉浸演艺、剧本娱乐、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规模化、品质化发展,开封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等景区文旅演艺提质升级,建设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中国剧本娱乐之都”,提升安阳“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品牌影响力。二是打破行业边界,推动大融合。深化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发展机制,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等,全面布局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农文旅融合等业态项目,特别是要发挥胖东来、蜜雪冰城等商业品牌的流量效应,在文商旅融合板块实现突破。三是聚焦优势赛道,培育大集群。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优势赛道,找准河南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的优势,重点从数字文旅、文化创意、景区游览、文旅演艺、游乐设备、展览展会等六大领域“发力突破”,培育一批在产业链上具有独特优势、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引领全省文旅产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链重塑。四是坚持服务至上,营造大环境。从政策端对制约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方位梳理,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强化人才等文旅产业要素支撑。聚焦游客需求,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文旅领域营商环境,更好服务文旅经营主体发展与游客体验提升。
(本报记者 温小娟 郭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