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微短剧专业,是适应市场还是迎合热点?

顶端新闻·河南手机报记者 周玉筝

自郑州创建“微短剧之都”以来,该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去年年底,郑州市拥有290多家微短剧从业公司,固定从业人员近3万人,全国近四成的短剧创作源自这里。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对人才的激烈争夺,部分企业甚至开出高薪提前锁定高校学生。

为应对人才缺口,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工商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布局短剧相关专业课程。

微信截图_20250425103901.png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也暗藏隐忧:内容同质化严重,大量短剧题材雷同,部分短剧为博流量打擦边球,涉及低俗、暴力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设微短剧专业,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还是仅仅迎合短期热点?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帅旗表示,微短剧要想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服务于社会、传播正能量的内容。而学校开设微短剧专业,就是希望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微短剧,从而推动微短剧行业正确、有序地发展下去。

针对微短剧市场目前的“用人荒”问题,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编导教研室主任张永强分析:“微短剧行业的缺人状态可以说是阶段性的现象,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当大量的人涌入微短剧之后,市场会趋于饱和状态,所以大家还是要冷静地去看待这个事情。”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同时咨询了省内其他高校。其中,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陈蓓认为,目前微短剧市场的“用人荒”现象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微短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题材日益丰富,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用人需求旺盛,而人才流动频繁且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同时职业吸引力保障和不足也使得人才供给难以跟上行业扩张速度。

微信截图_20250425103926.png

一个新产业的爆发期往往以“月”为单位,而高校培养人才周期长达数年,学校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编导教研室主任张永强告诉记者,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仅涵盖传统影视制作的编剧、摄影、剪辑等技能,未来还将升级为“AIGC影视创作”方向,融入AI视频生成等前沿技术。“我们联系的几家河南头部短剧公司用人需求量巨大,承载我们这些学生的就业完全没有问题。”张永强笑着对记者说,“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大三时,就能被短剧公司一抢而空。”

最后,张永强透露,前段时间学院师生共创的《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正在后期制作中,预计5月中下旬会在微短剧平台推出。


责编:杨致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