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马金凤逝世,回顾大师艺术生涯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因心力衰竭于2022年5月29日上午7点15分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
马金凤,192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中国戏曲“帅旦”行当的开先河者,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马金凤大师曾获“文化部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
“帅旦”行当的开创者
马金凤5岁随父学艺,7岁登台演出,14岁担当剧目主演,34岁带团扎根河洛沃土,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是她的代表作,她在作品中借鉴了梅兰芳的眼神、程砚秋的水袖、盖叫天的台步,进行了跨剧种、跨行当、突破程式的继承和创新,演活了穆桂英这个气宇轩昂的巾帼英雄形象,形成了豫剧“马派”艺术,还独创了“帅旦”(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为一炉)艺术风格,成为与常香玉、崔兰田等齐名的豫剧“五大名旦”之一。此外,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也是马金凤的代表作品,还被拍摄成为了电影作品,其中《花枪缘》又惯称为《对花枪》,《七奶奶》的另一个名字《七奶奶》。
安详辞世,低调办理后事
大师已去,戏迷朋友们或许很关注马金凤大师去世前的情形如何?是否会回河南办理后事?
据大象新闻报道,马金凤老人走得很安详,没有任何痛苦。其家人表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肯定回不去(河南)了,老人一辈子不张扬,不准备搞大的缅怀活动,可能会小范围操办后事。
据了解,近年来,马金凤一直居住在青岛儿子家。“这些年,我妈妈跟着我一直在青岛生活,她没有杂病,就是心脏不太好、肾脏不太好,平实吃药调理,睡眠很好,就是吃饭不太应时。最近三四天,她不太想吃饭,水也不想喝,食欲不振。”马金凤的儿子马建新说,昨天下午,他开车带母亲去医院,本来想做体检,结果到了医院,医生一看说,需要抢救。最后,没有任何痛苦,很安详地离开了。
从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当主演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 年出生于山东曹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戏班艺人崔合利。由于家境贫寒,5 岁的马金凤便随父学艺,到周边各地演出卖唱,在与父同台演出了几大段整戏后开始崭露头角,被当地人称为“七岁红”。生活所迫,1930 年马金凤乞讨到了河南开封,开始在马双枝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豫剧。几经辗转,9 岁时又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改名卢金凤。后被继父赎出,改随父姓。1939年马金凤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向著名豫剧演员燕长庚、翟彦身学习演唱豫西调,14岁正式担当剧目主演。年轻时的马金凤
从“四句撑”到“金嗓子”
马金凤幼年学戏时嗓音低哑,曾被讥为“四句撑”和“一脚蹬”。“四句撑”是说她没有好嗓子,登台总唱不过四句而常常被轰下台。“一脚蹬”是马金凤12岁那年,上台唱《秦英征西》,唱到一半时嗓子全然没了声音,在台侧的戏班主气得跑上来,一脚把马金凤蹬下了台而得名。这对未成年的马金凤打击很大,她立志练出好嗓子。
后来她跟着母亲进入开封兰考的一个戏班,由于没有间河畔,只有卷黄沙漫天飞,每天清晨,她总和母亲一起抬着一个大水罐,走到远离村庄的荒野里,她蹲下身子,对着水罐练嗓子。这样坚持三年多,马金凤终于喊出了一条清脆圆润、高低自如、水灵通达的“金嗓子”。马金凤的新嗓子轰动了四乡,也开始从配戏变为当主演。
心系前线,“穆桂英挂帅”一炮打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豫剧演员常香玉为了支援前线,在全国范围内巡回义演,并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赠了一架战斗机,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让马金凤觉得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使命感。
她满怀编排新戏的创作热情,《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该剧由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改编而来,唱的是北宋年间,辽东安王兴兵中原,穆桂英在辞朝隐居的佘太君爱国热情感召下,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重披战袍挂帅出征的故事。
马金凤带着参与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开始了华东地区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个地方。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团第一次较长时间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1954年2月,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舰艇官兵欢声雷动;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织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现代戏《马金凤》演绎大师传奇艺术人生
为传承马金凤艺术精神,向关中展现马金凤的艺术人生,2019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出了现代豫剧《马金凤》,编剧正是马金凤大师的儿子马建新。
该戏从马金凤80多岁在中国戏曲学院授课的回忆开始。追溯到拜师学艺、崭露头角,到被迫唱堂会、虎口逃生,再到《穆桂英挂帅》唱响上海滩,知遇梅兰芳先生,以及晚年赴中国戏剧学院教戏。舞台上,马金凤带重病也要慰问义演,大病痊愈又出征,更是以一出《穆桂英挂帅》响彻大江南北,凭借穆桂英这一经典角色名震梨园半个多世纪。
筹建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
为保护、研究、传承马派艺术,记录马金凤的戏曲艺术的心路历程,除排演现代戏之外,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于2021年开馆。该馆位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二楼,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该博物馆共分为“艺海求索,人民为根”“梨园瑰宝,马派艺术”“传薪播艺,芬芳满园”“豫剧泰斗,翰墨流芳”四个部分。馆内陈设多种马金凤穿戴过的戏服、凤冠,还有许多珍贵物品和影像资料。
据大河网,2020年5月26日,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藏品。自消息发出以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送来各种马金凤先生戏曲艺术相关作品或者物品,有珍贵书籍、照片、乐器等。
81岁老人乔紫昇,在1989年至1992年间任洛阳市原文化局长,2021年3月份,特意从上海回到洛阳捐赠马金凤大师戏曲艺术相关珍贵作品,包括《马金凤舞台生涯》《洛阳牡丹马金凤》《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弟子录》几本书,还有几张老报纸,其中包括1990年4月15日的《洛阳日报》,马金凤舞台生活六十周年《洛阳日报》特刊,整版刊发《马金凤:洛阳牡丹永开不败》以及1990年香港《文汇报》。
马金凤大师,一路走好!
河南手机报综合自光明网、大河网、大象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