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师生深情追忆袁隆平:“我永远记得他那句话:脚上有泥,心中有光”

河南日报客户端 05-22 18:18 责编:魏雅琛 我要分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与河南渊源深厚,2013年起与河南农业大学结缘。他的离去,让河南农大师生不由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往事,再次感受到榜样的魅力。

  他鼓励农业专家河南的小麦发展潜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够研究出超级小麦。”

  “惊闻袁隆平院士今天中午逝世,正在农村麦田的我很是悲痛。”河南农业大学教授、“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说,那年,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担当起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重任。当年3月,袁隆平受聘于河南农业大学,担任“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围绕水稻大面积超高产等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推进河南粮食总产持续增长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

  “我早在1996年就与袁先生初次认识,当时他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担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时国内五大粮食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会在一起交流研讨,我曾两次专程到杂交水稻中心学习考察。”

  “后来我们有过十多次交集,2014年他来学校作报告,2015年去察看光山县超级稻‘百千万’工程,我都陪着他,那些日子还历历在目。”郭天财说,2014年他来学校作过报告会后,还参加了粮食作物持续增长座谈会,和我省农业专家和学者就粮食生产话题进行了研讨。他说,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河南是粮食大省,河南的小麦发展潜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够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这些话,对我们影响都很大。”

  “袁先生今年已经91岁了,年初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真是令人敬佩,是我们农业科学家学习的榜样。我们会像他那样脚步不停,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郭天财说。

  他寄语农大学子:“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场面超级火爆。

  河南农业大学2013级林学院学生张沛,当时是学校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那天袁老来学校作报告,千人大礼堂座无虚席,引发校园旋风。讲座现场求指点,讲座结束求合影,同学们蜂拥‘追星’。”

  “袁老说自己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在他91年的人生岁月里,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为这个梦想努力。我们要向他学习,对自己作出的人生选择要永不放弃。”张沛说。

  张沛说,那天袁老寄语农大学子:“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他勉励广大学子要沉下心来做学问,脚上有泥,心中有光。“那么大的科学家,他却没有一点架子,亲切得就像家人。”

  像关注河南农业生产一样,袁隆平也特别关注河南农业人才的培养。2015年,他还在河南农业大学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招收了三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弟子:博士研究生刘娟,硕士研究生李梦琪、陈会杰,亲自为河南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