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

开封日报 05-21 16:20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平时我们做了梦,想知道有什么征兆,都会找找《周公解梦》,看看是怎么说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周公是指周文王姬昌,因为文王推演了周易,解梦应该与周易有关。近日研读史书才发现错了,这里的周公并不是周文王,而是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历史上也没有周公解梦的记载,《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陕西宝鸡),爵位为上公,后人尊称他为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武王时代,周公是武王得力的助手。在推翻商纣的战争中,周公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姜太公,周朝建立后,周公所发挥的作用更要远远超过姜太公。大家知道,武王在灭商后两年就驾崩了。当时成王姬诵年幼,周公担心诸侯会趁机叛乱,就开始摄政。他一生的主要功绩体现在辅佐成王的七年中。《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就是第一年基本平定了周公的三哥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处勾结帝辛的儿子武庚制造的“三监之乱”,第二年再次攻破武庚统治的朝歌,第三年彻底消灭商朝的残余力量,第四年建立卫国并再次分封,第五年建成周朝的新都城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第六年周公规定了礼仪,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第七年将权力归还给成王。周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危难挺身而出,担起摄政的重任,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的时候,他不恋权势,高风亮节,毅然让出了权杖,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周公的呕心沥血还成就了一个成语,就是“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鲁国,今山东曲阜,周公的封地),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仍然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这是一个很有名、很励志的典故。周公为了迎客,正在洗头发要停下来,正在吃饭要吐出食物,从不慢待客人,其礼贤下士的举动和日理万机的工作可见一斑。

  在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国家的同时,周公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礼仪做了很大贡献。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所以有了孔子《论语》中“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应该说,孔子的儒学思想主要来源自周公,孔子的“克己复礼”,复的也是周公创建的“礼”,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尊崇周公,就像后代人尊崇孔子一样。

  回到《周公解梦》,梦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研究,并产生了梦文化。每个人都要做梦,只要人的大脑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缥缈又真实可见。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很多人试图通过各种方法,解释奇奇怪怪的梦境,《周公解梦》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因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家文化长期主导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地直接与梦联系了起来,人们也常常把梦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于是后人就假借周公之名,写了《周公解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