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赶上好时代,奋斗圆梦不懈怠

河南日报 01-21 13:17 责编:刘玉婷 我要分享

0.png

讲述者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村民张德山

  1991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当时县里正在号召村民种植香菇,但限于技术、信息、市场等因素,往往是赔多挣少。

  为解决种植香菇成本高、周期长、产量低的问题,我发挥过去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自费到香菇之乡福建省三明市和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学习,逐步掌握了香菇的种植、制种、制菌棒等技术。

  1994年,我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袋料栽培香菇,但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年种植袋料香菇,到了该出菇的季节,香菇没有长出来,直到过了年才出来。通过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最终认定是温度过低造成的。于是,第二年,还没到冬天,我就在香菇棚内修建了地笼,通过烧火,使香菇棚内的温度提升。烧火加热模式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后,棚里的香菇开始长出菇蕾,又加热了几天,香菇便满棚绽放,出菇整齐、个头硕大。周边群众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来棚里参观学习,回去后模仿,在自家的棚里修建了加热地笼。那年,我们村的农户通过这种方式,大多数都实现了腊月出菇,赶上了春节前的好行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香菇出不来的问题解决了,香菇产量慢慢提升了,但村民们一年忙活下来并没赚到多少钱。我思考了一下,感觉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香菇菌棒成品率太低,二是香菇销售缺乏稳定渠道。

  针对菌棒问题,我再次只身一人到外地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通过研究所这个渠道,我不仅学到了香菇种植知识,还接触到了一些香菇收购商,向他们介绍了我们村的香菇种植情况。到了采摘季节,我们村一下子来了四五家收购商,香菇卖上了好价钱,也不愁销路了。

  经过不断摸索,我对香菇菌袋杀菌和出菇方式进行了改进,感染变质的菌袋明显变少了,现在成品率超过95%。

  一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才算富。为让香菇种植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我主动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周围的人,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近年来,我先后直接帮扶了20余户贫困户,年赊销给贫困户的棒袋等物资达80多万元。现在,我们村和周边村的香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种植基地。很多年轻人也不再外出打工,而选择在家发展香菇种植事业。我们这里种植的香菇还直接出口到韩国等地。

(文字整理/河南日报记者 郭海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