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阑尾炎发作时,该立刻手术还是先观察?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7%-12%,尤其好发于10-30岁的青壮年人群,通常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以避免病情恶化。阑尾作为位于右下腹部的一个长约5-10厘米的小管状器官,其末端为盲端的解剖结构使其容易因粪石梗阻、细菌感染或淋巴组织增生而引发炎症。当它发炎时,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在24-72小时内进展为化脓性阑尾炎,甚至导致阑尾穿孔这一严重并发症。据临床统计,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死亡率约为未穿孔患者的3倍,因此正确处理阑尾炎的发作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初期常表现为持续性隐痛,随后逐渐加剧为阵发性绞痛,同时伴随恶心、频繁呕吐、体温升高(通常达38℃以上)和明显的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在发病后的6-12小时内会逐渐加剧,疼痛部位具有特征性的转移过程——约70%的患者起初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的模糊疼痛,数小时后精准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由于这些症状可能与右侧输尿管结石、宫外孕破裂、急性胃肠炎等20余种腹部疾病相混淆,因此确诊阑尾炎需要医生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如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包括腹部超声(对儿童和孕妇安全性高)、CT扫描(对阑尾粪石的检出率达95%)和血常规检查(典型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一旦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确诊为阑尾炎,现代医学指南通常推荐尽早实施手术切除发炎的阑尾,即阑尾切除术。目前临床采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传统开腹手术需在右下腹做3-5厘米切口,适合复杂穿孔病例;而腹腔镜手术通过3个0.5-1厘米的小孔完成操作,具有术后疼痛轻(视觉模拟评分降低40%)、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2天)、切口感染率低(从15%降至3%以下)的显著优势,已成为无严重并发症患者的首选术式。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发病不足72小时、无高热及腹膜炎体征、超声显示阑尾直径<6mm且无粪石嵌顿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先采用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联合甲硝唑)的保守治疗方案,观察72小时内病情是否能够得到控制。然而这种方法存在20%-30%的复发率,且有5%-10%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可能进展为穿孔,因此需在具备急诊手术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进行密切监测。
阑尾穿孔是阑尾炎最危险的并发症,当阑尾腔内压力超过壁层血管的灌注压时,会导致阑尾壁缺血坏死,细菌和脓液突破浆膜层进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全腹压痛、板状腹、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表现,腹腔内脓液培养常检出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混合菌群。腹膜炎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通常在2小时内)清除腹腔脓液并切除阑尾,术后还需放置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3-5天,同时接受7-10天的抗生素治疗,其住院时间是择期手术患者的3-4倍,治疗费用增加2-3倍,且可能遗留肠粘连、肠梗阻等长期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显著高于非穿孔患者的5%,因此对于大多数阑尾炎患者来说,一旦确诊,在发病72小时内实施手术切除阑尾是更安全、更具成本效益的治疗选择。
在决定是否立即手术时,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个体化评估,综合考量多个关键因素:年龄方面,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较弱,穿孔风险分别是中青年的2倍和3倍;症状严重程度上,出现持续性高热(>39℃)、心率>100次/分、呼吸急促等全身感染征象提示病情危重;阑尾炎的病理阶段通过影像学判断,如CT显示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提示进展期炎症;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存在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对于ASA分级Ⅳ级(严重系统性疾病威胁生命)、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无法停药、或合并急性心梗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阑尾周围脓肿,同时给予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待病情稳定2-3个月后再行择期手术切除阑尾,这种分期治疗策略可使手术风险降低60%以上。
总之,阑尾炎发作时的治疗决策需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于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急性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发病72小时内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可有效避免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然而每个患者的解剖结构、病理进程和基础健康状况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因此最终治疗方案应由多学科医疗团队(包括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和麻醉医生)根据详细的临床评估共同制定。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信任专业医生的判断,在出现右下腹疼痛加剧、发热呕吐等疑似症状时,立即前往具备急诊手术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建议在发病6小时内),通过及时规范的诊疗确保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和远期健康损害。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