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凤苇:胆囊结石: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胆囊结石,医学上称为胆石症,是指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结晶(占结石总数的70%-80%)、胆色素颗粒以及钙盐沉积等。这些结石的形态和大小差异极大——最小的仅如细沙般散在分布(称为胆沙),直径不足1毫米;最大的可形成单个完整结石,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重量超过100克,其体积甚至能占据整个胆囊腔。这种"沉默的结石"往往在胆囊内经历数月至数年的缓慢形成过程,70%的患者在疾病初期并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当结石因体位变动或胆囊收缩发生位移,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会立即触发剧烈的胆道痉挛,患者常形容这种疼痛"如同被尖刀反复切割",并伴随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因此被医学界形象地称为隐藏在人体右上腹的"定时炸弹"。

胆囊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代谢紊乱与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2:1),尤其是40岁以上、经产妇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其风险可增加3倍;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患病几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4倍,这与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族群存在明显遗传倾向,如美洲原住民的胆石症发病率高达普通人群的6倍,已发现ABCG8基因的特定突变与此直接相关。饮食因素方面,长期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精制碳水化合物,同时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胆汁酸肠肝循环失衡;而短期内快速减重(每月超过5公斤)会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此外,糖尿病患者、肝硬化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头孢曲松等药物的人群,由于胆汁成分改变或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也属于高发群体。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在"无症状期"与"症状期"呈现显著差异。约60%-80%的患者可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结石安静地存在于胆囊内,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与胆汁排泄。但当结石发生嵌顿时,典型的"胆绞痛"症状会骤然发作——疼痛通常起始于右上腹肋缘下,呈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骨下角或右肩背部放射,发作时间多在夜间平卧或餐后1-2小时(此时胆囊收缩活跃)。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每次发作可持续15分钟至数小时。若梗阻持续超过6小时,胆囊壁会因缺血水肿引发急性胆囊炎,此时除疼痛加剧外,还可出现发热(体温38.5℃以上)、右上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更危险的是,当结石脱落进入胆总管时,会导致梗阻性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若合并细菌感染则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高热),死亡率高达10%-20%。在罕见情况下,结石长期摩擦胆囊黏膜可诱发胆囊癌,据统计约1%-3%的胆囊结石患者最终会发生癌变,尤其是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或合并胆囊息肉者风险显著升高。

胆囊结石的诊断与治疗已形成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因具有95%以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首选筛查方法,其典型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伴后方声影,可随体位移动。对于复杂病例,腹部CT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胆囊壁增厚情况,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则是评估胆管系统的金标准,可无创显示胆道树结构。治疗策略需根据症状分级制定:对于无症状的小结石(直径<2厘米)且胆囊功能正常者,指南推荐每6-12个月定期超声随访;若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或胆囊壁明显增厚(>3毫米),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手术干预。药物治疗方面,熊去氧胆酸仅对直径<1厘米的纯胆固醇结石有效,且需连续服用6-12个月,溶石成功率约30%。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金标准",该手术通过3-4个0.5-1厘米的腹壁切口完成,术中出血量通常少于10毫升,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3-5天恢复正常生活,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优势。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可作为紧急减压措施。

胆囊结石一级预防需构建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饮食上,优化结构,控制每日脂肪摄入在总热量25%以内,增加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摄入,保证每日膳食纤维25 - 30克,多吃燕麦、芹菜、苹果等。体重管理遵循“缓慢平稳”原则,每周减重不超0.5 - 1公斤,可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运动方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改善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石症风险。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35岁起每年腹部超声筛查,女性妊娠后加强监测。此外,避免长期禁食和过度饮酒,保持规律三餐。

总结:胆囊结石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危害与阶段相关,从早期“沉默结石”到后期严重并发症都有健康风险。医学影像技术进步使更多早期病例被发现,治疗手段从传统开腹手术发展到微创腹腔镜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超60%发病风险。确诊患者应遵专科医生指导,制定个体化方案,既不过度焦虑,也不掉以轻心,将疾病认知转化为行动,守护胆道健康。

(张凤苇 淮滨县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一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