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熊付伟:影像之眼透视输尿管结石: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解析

输尿管结石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其发病率在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达5%-10%,尤其在20-50岁青壮年男性中更为高发。这类结石通常源于肾脏结石脱落,在输尿管狭窄处滞留形成梗阻,引发剧烈腰腹部疼痛、血尿、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甚至感染性休克。随着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形成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的完整诊疗体系,其中影像学检查如同"透视之眼",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

诊断阶段:影像学技术的精准定位

当患者因突发腰背部绞痛伴肉眼血尿就诊时,临床医生首先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随后启动影像学诊断流程。作为传统筛查手段,X线腹部平片(KUB)可显示约70%的含钙结石,能快速定位直径>5mm的阳性结石,但对尿酸盐等阴性结石及肠道气体干扰区域的结石敏感性较低。为弥补这一不足,超声检查凭借无辐射、可实时动态观察的优势,成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式,不仅能清晰显示输尿管扩张程度和肾盂积水情况,还可明确结石梗阻的具体部位,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则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金标准",其敏感性达95%以上,特异性超过98%,能精准检测出小至1-2mm的微小结石,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直观呈现结石与输尿管解剖结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CT值测定可初步判断结石成分——草酸钙结石CT值通常>1000HU,尿酸结石则<500HU,这为选择碎石方式提供了关键参考。对于需要评估肾功能的复杂病例,静脉尿路造影(IVU)仍具有独特价值,能动态显示尿路排泄功能,但因需注射造影剂,在过敏体质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需谨慎使用。

治疗阶段:个体化方案的科学选择

临床诊疗指南推荐,对于直径<6mm、表面光滑且位于输尿管下段的结石,可优先采取保守治疗方案:患者需每日饮水2000-3000ml以增加尿量,配合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约80%的此类结石可在4-6周内自行排出,期间需每周复查超声监测结石移动情况。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则适用于直径6-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通过高能冲击波聚焦结石将其击碎成细砂状,再随尿液排出体外,该方法具有无创、恢复快的优势,但对于胱氨酸结石等坚硬结石的碎石效率较低。

当结石直径>10mm、停留时间超过2周或合并中重度肾积水时,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成为一线治疗选择。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医生通过尿道插入纤细的输尿管硬镜或软镜,在高清内镜直视下到达结石部位,采用200-365μm钬激光光纤将结石粉碎成<2mm的颗粒,较大碎片可通过套石篮取出。该技术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清除率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一次性输尿管软镜的普及,对上段结石的处理也实现了微创化突破。

对于直径>2cm的嵌顿性结石、输尿管狭窄合并结石或微创术后残留结石的复杂病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展现出独特优势。手术通过在腰部建立直径5-6mm的经皮肾通道,利用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系统清除结石,配合超声吸引装置提高取石效率。随着精准穿刺技术和可视化碎石设备的进步,PCNL的并发症发生率已从传统开放手术的20%降至5%以下,成为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手段。

术后管理:预防复发的全周期干预

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开始,科学的术后管理对预防结石复发至关重要。患者需在术后1-2周内复查KUB或超声,确认结石清除情况;留置双J管者需遵医嘱在4-6周内返院拔除,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导管移位。饮食调控方面,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减少菠菜、杏仁、巧克力等高草酸食物摄入,尿酸结石患者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嘌呤类食物,并口服枸橼酸氢钾钠碱化尿液。对于复发性结石患者,临床建议进行结石成分分析和24小时尿代谢评估,针对性补充枸橼酸钾、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将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

总结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构建了输尿管结石诊疗的"精准导航系统",从KUB的初步筛查到CTU的三维成像,再到术中内镜的实时可视化,各技术优势互补形成完整诊断链。治疗策略则遵循"个体化微创"原则,根据结石大小、位置、成分及患者全身状况,阶梯式选择保守治疗、体外碎石或内镜手术,使95%以上的患者避免开放手术。值得注意的是,输尿管结石的防治需建立"预防-诊断-治疗-随访"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预防和定期监测,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最终提升患者的长期健康获益。

(熊付伟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