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熊付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密码:从磨玻璃影到实变区的诊断逻辑

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性疾病,其病原体涵盖200余种已知病毒,常见类型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冠状病毒(如新冠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在临床诊断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检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胸部X光片可快速筛查病变范围,而高分辨率CT(HRCT)凭借0.5-1mm的薄层扫描能力,能清晰显示肺部细微结构改变,为早期诊断提供关键依据。这些影像特征不仅能帮助医生精准判断炎症累及的肺叶分布、病变密度及范围大小,还能动态监测治疗反应,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在病毒性肺炎的早期阶段(通常发病1-3天内),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特征性的"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这种特殊影像表现呈现为肺野内模糊的半透明密度增高影,类似磨砂玻璃透过光线的视觉效果,其病理基础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肺泡壁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少量渗出液积聚及炎症细胞浸润。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磨玻璃影通常具有双侧、外周分布为主的特点,尤其好发于中下肺叶的胸膜下区域。此时肺泡结构框架仍保持完整,气体交换功能仅轻度受损,患者多表现为低热、干咳等轻症症状。通过CT值测量,磨玻璃影的CT值通常在-600HU至-300HU之间,显著区别于正常肺组织(-800HU至-600HU)和实变区域(-200HU以上)。

若病毒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通常病程进展至5-7天),肺部炎症反应会进入渗出期,影像学表现将出现典型的实变区改变。实变区在CT上呈现为边界相对清晰的高密度白色区域,CT值可达-200HU至0HU,这是由于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完全填充肺泡腔,导致肺泡壁结构破坏和肺组织质地变硬。实变区域常与磨玻璃影并存形成"铺路石征"(crazy paving pattern),即磨玻璃影背景上可见增厚的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质,形似不规则的铺路石纹理。此阶段患者因肺泡气体交换面积显著减少,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重症表现,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实变区域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多从磨玻璃影基础上发展而来,可呈节段性、大叶性或弥漫性分布。

临床诊断病毒性肺炎时,影像学表现需与多维度临床信息深度整合。例如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常急性起病,伴随高热(39℃以上)、全身肌肉酸痛及呼吸道症状,CT可见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伴散在实变灶;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影像上以双肺过度充气伴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结节影为特点。实验室检查方面,病毒核酸RT-PCR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及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等结果,需与影像特征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非病毒性肺炎(如支原体肺炎)也可出现类似磨玻璃影表现,因此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如接触史、旅行史)、症状演变时间及治疗反应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策略需根据影像分期和病情严重程度分层制定。对于仅表现为磨玻璃影的轻症患者,以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阿兹夫定等)早期干预为主,配合吸氧、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在1-2周内影像可完全吸收。当影像出现实变区域时,提示病情进展,需加强呼吸支持治疗,包括鼻导管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于合并细菌感染证据(如实变区出现空气支气管征)的患者,需及时加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实变范围超过50%肺野)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转入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同时采取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措施,此时影像监测需每日进行,以评估肺复张效果和并发症(如气胸、肺纤维化)。

综上所述,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演变呈现从磨玻璃影到实变区的特征性规律,这一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肺部病理生理过程的进展(从肺泡壁炎症到肺泡腔实变),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视化的"病情温度计"。临床医生通过连续动态影像观察(通常间隔3-5天复查CT),可精准把握疾病分期:早期磨玻璃影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期,需强化抗病毒治疗;实变区域出现提示炎症渗出高峰期,应加强呼吸支持;而治疗后实变区密度减低、范围缩小则提示治疗有效。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了解这些影像知识有助于提高对病毒性肺炎的科学认知——当出现持续发热伴咳嗽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流感高发季节,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病毒感染风险,从源头阻断肺部炎症的发生发展。

(熊付伟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