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崔俊瑞:脑血管的“风暴预警”:核磁共振如何捕捉中风前兆?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中风)或被血栓、栓塞阻塞(缺血性中风)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神经系统急症。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之一,中风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约30%的患者在发病后一年内死亡,幸存者中超过半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在中风症状出现前捕捉到预警信号,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凭借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已成为临床筛查中风高危人群、捕捉早期病理改变的核心工具。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基于原子核自旋运动原理,通过强大的静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协同作用,对人体组织水分子中的氢质子进行精确"定位"和"成像"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依赖X射线衰减成像不同,MRI能提供毫米级分辨率的三维脑组织图像,清晰显示大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等不同结构的细微差异。尤其在脑部成像领域,MRI对早期缺血性改变的敏感性比CT高出10-15倍,可检测到CT无法识别的微小病灶(如直径小于5mm的腔隙性梗死),且能同时提供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功能等多维度信息,这使得它在中风前兆的早期识别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

在中风预警体系中,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堪称"缺血侦察兵"。该技术通过测量脑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速度,能在缺血发生后30分钟内捕捉到异常信号——当脑血管血流减少至15-20ml/(100g·min)时,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膜钠钾泵功能衰竭,水分子大量渗入细胞内形成细胞毒性水肿,此时DWI图像上会出现高信号区域。这种早期改变比传统CT显示的低密度灶提前6-12小时出现,甚至能发现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无症状性脑梗死"。例如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约30%的病例通过DWI可检测到微小梗死灶,这类患者短期内发生完全性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10倍以上。

与DWI关注细胞微观变化不同,灌注加权成像(PWI)通过静脉注射磁共振造影剂(如钆喷酸葡胺),动态追踪造影剂在脑血管内的流经过程,量化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中风发生前,脑部血流灌注常出现"不匹配"现象:即DWI显示的实际梗死区域与PWI显示的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下降但细胞尚未完全坏死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临床研究表明,当缺血半暗带体积超过实际梗死灶的1.2倍时,及时恢复血流可挽救濒死脑组织。例如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WI可发现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TT延长20%以上,提示存在慢性低灌注状态,这类患者年中风发生率高达12-15%,需尽早进行血管干预。

除了功能成像技术,MRI还可整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血管结构进行无创评估。MRA通过时间飞跃法(TOF)或对比增强法,能清晰显示颅内Willis环、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形态,精准检测血管狭窄(如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偏心性、溃疡形成特征)、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动脉瘤)等中风高危因素。最新的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甚至能区分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心大小和纤维帽厚度,对预测斑块破裂风险具有独特价值。例如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HR-VWI发现的斑块内出血是短期内中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无出血斑块患者增加3.8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无创性优势在中风筛查中尤为突出。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被视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但需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存在0.5-1%的严重并发症风险(如穿刺点血肿、造影剂过敏、动脉夹层)。而MRI检查仅需患者在磁场中保持静止15-30分钟,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完成基础扫描(如DWI、TOF-MRA),即使进行增强扫描,钆对比剂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也仅为0.04%,且无辐射暴露风险。这使得MRI特别适用于中风高危人群的长期随访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年度脑血管评估,以及房颤患者的脑栓塞风险筛查,甚至可安全应用于妊娠期女性的脑血管疾病诊断。

总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多模态成像组合(结构成像+功能成像+血管成像),构建了从细胞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到血管结构病变的完整中风预警链条。在临床实践中,MRI不仅能发现传统检查遗漏的早期病灶(如无症状性脑梗死、微出血灶),还能通过量化参数(如DWI病灶体积、PWI不匹配率、MRA狭窄程度)精准评估中风风险等级,指导分层干预策略——对极高危人群(如DWI阳性的TIA患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高危斑块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慢性低灌注患者优化血压管理。随着3.0T高场强MRI和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对个体中风风险的精准预测和早期预警,真正将中风防治的"时间窗"从发病后前移至发病前,为降低中风疾病负担提供革命性技术支撑。

(崔俊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 医学影像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