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真:尿毒症透析:生命延续的特殊“旅程”

尿毒症,医学上称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当双肾功能不可逆地衰退至正常水平的10%-15%以下时,肾脏无法完成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分泌激素等关键生理功能。此时,尿素氮、肌酐等毒素在血液中持续蓄积,会引发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尿毒症症状群,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昏迷甚至死亡。对于这类患者而言,透析治疗如同生命的"人工肾脏",通过现代医疗技术模拟肾脏的滤过功能,每天可清除约5-8升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机体基本的内环境稳定,为患者赢得延续生命的宝贵时间。
目前临床常用的透析方式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大类。血液透析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患者每周需固定3次前往透析中心,每次治疗持续4-5小时。治疗时,医护人员通过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以每分钟200-300毫升的流速进入透析器,借助半透膜两侧的浓度梯度,使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及多余水分通过弥散、对流方式转移至透析液中,净化后的血液再回输体内。腹膜透析则具有居家操作的便利性,患者需先接受腹膜透析管植入手术,之后每日进行3-4次透析液交换:通过导管将2000-3000毫升无菌透析液注入腹腔,利用腹膜这一天然半透膜,经过4-6小时的物质交换后,将含有毒素的废液排出。两种方式各有优势,血透清除效率高,腹透则更接近生理状态,医疗团队会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生活需求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无论选择何种透析方式,科学的自我管理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饮食控制方面,患者需严格遵循"低钾、低磷、优质低蛋白、限钠限水"原则: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克/公斤体重,优选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避免食用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以防心律失常;采用无盐酱油、柠檬汁等替代食盐,将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3克以内;液体摄入量需根据尿量和透析超滤量精准计算,通常为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水杯需固定刻度,避免口渴时过量饮水导致肺水肿。临床中曾有患者因忽视饮食禁忌,一次进食200克桂圆后引发高钾血症,出现四肢麻木、心跳骤停的危急情况,经紧急血液灌流才得以挽救。因此,营养师会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定期监测血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治疗策略。
尽管透析技术已能有效维持生命,但它仍无法完全复刻健康肾脏的全部功能。正常肾脏每天24小时持续工作,而常规血透每周仅提供12-15小时的治疗时间,难以彻底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激素也需通过药物补充。这使得透析患者常面临多重挑战: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出现透析失衡综合征,表现为头痛、恶心甚至抽搐;腹膜透析则有10%-15%的年感染风险,可能引发腹膜炎。生活方式上,每周固定的透析日程会限制出行自由,穿刺部位的疼痛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部分患者还会因身体形象改变产生自卑心理。为此,医疗机构会开展系统化健康宣教:护士团队教授内瘘护理、无菌操作等技能;心理咨询师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康复师指导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耐力。研究表明,规律参与健康教育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30%以上,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成功的透析治疗依赖于多学科医疗团队的协同合作。肾脏病专科医师负责拟定整体治疗方案,涵盖透析频率设定、抗凝剂应用、并发症处置等方面;透析专科护士承担着穿刺操作、病情监测、应急处置等一线工作任务,她们会细致检查内瘘杂音、评估导管出口状况,及时察觉潜在风险;营养师依据患者血磷、血钾等指标动态调整饮食规划,指导患者识别高钾食物图谱;社会工作者则协助解决医疗费用报销、社会救助申请等实际问题。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透析中心,医护团队创新性地开展“医患共建小组”活动,每月组织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医师现场解答疑问,该模式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至92%。家庭支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家属通过学习基础护理知识。
总之,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生命延续的特殊“旅程”,它需要患者、家庭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全面的健康宣教,尿毒症患者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