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季晓康:癫痫发作时,正确的“围观姿势”是什么?

癫痫发作时,正确的“围观姿势”是指旁观者在遇到癫痫患者急性发作时应采取的科学干预措施与人文关怀态度,其核心原则是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伤害并维护患者尊严。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约有900万患者,其中活动性癫痫患者约600万,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知识不仅能避免好心办坏事,更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以下是经过医学验证的关键操作要点,系统指导旁观者实施安全有效的现场处置:

1. 保持冷静:作为第一响应者,首要任务是控制自身情绪波动,避免因惊慌导致判断失误。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在1-3分钟内,且具有自限性特征,过度紧张反而会干扰救援流程。可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稳定情绪,迅速观察现场环境,为后续处置创造条件。

2. 确保安全:立即启动"环境清障"程序,快速移除患者周围半径2米内的危险物品,包括尖锐家具边角、热水容器、电源插座等。若患者处于行驶中的交通工具内,需先确保车辆制动;若在水边或泳池,须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患者转移至干燥地面,避免溺水风险。特别注意不可拖拽患者四肢,应采用平移方式移动。

3. 放置患者于安全位置:将患者轻柔平放于坚实平面,解开领口及领带等束缚物。可将折叠的衣物或软质坐垫垫于头下,厚度以3-5厘米为宜,既保护头部免受撞击,又避免颈部过度弯曲。严禁使用枕头等蓬松物品,防止头部深陷导致呼吸道受压。保持患者身体自然伸展,无需刻意调整为特殊体位。

4. 不要强行按压:发作期患者肌肉处于强直-阵挛状态,任何试图压制肢体的行为都可能造成肌肉拉伤、关节脱位甚至病理性骨折。2023年《癫痫急救指南》明确指出,强制约束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包括软组织挫伤和横纹肌溶解症。正确做法是在患者周围设置防护空间,待其肢体自然松弛。

5. 不要往患者嘴里放任何东西:这是最常见的急救误区,临床从未出现过因癫痫发作咬断舌头的病例。强行塞入口中的物品(如毛巾、压舌板)反而可能导致牙齿损伤、口腔软组织撕裂,若物品脱落还会引发窒息风险。患者牙关紧闭时切勿撬嘴,发作缓解期自然会恢复咬合功能。

6. 观察发作特征:使用手机记录发作起始时间,观察眼球运动方向、肢体抽搐模式(单侧或双侧)、意识状态等关键信息。若条件允许,可录制10-15秒的视频片段(注意保护患者面部隐私),这些资料对医生判断发作类型(如部分性发作或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左侧或右侧均可),使口腔分泌物能自然流出。若观察到呕吐物,可用手指缠纱布(或干净布料)轻柔清除口腔可见异物,但避免深入刺激咽喉部。无需进行人工呼吸,除非发作停止后患者出现呼吸暂停(胸部无起伏超过10秒)。

8. 陪伴患者:发作期间持续守护在患者身旁,轻声告知"你很安全,我会一直陪着你"。发作停止后患者可能进入10-30分钟的意识模糊期(post-ictal phase),此时需搀扶患者至舒适体位,提供温开水但避免进食固体食物,防止呛咳。待患者完全清醒前不要让其独自离开或驾车。

9.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首次发作且病因不明;发作持续超5分钟(癫痫持续状态);连续两次发作间隔意识未恢复;伴有高热、外伤或呼吸困难。急救时清晰告知调度员:"患者癫痫发作,目前[意识状态/发作时长],位于[准确地址]",同时携带患者可能的病历资料等待救援。

10. 保护隐私:用衣物或屏风遮挡患者身体,礼貌劝阻无关人员拍摄或围观。发作结束后协助患者整理衣物,避免在公共场合讨论病情细节。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泄露患者隐私可能构成侵权责任,维护患者尊严应贯穿急救全过程。

总之,科学的"围观姿势"是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既要严格遵循医学操作指南,避免不当干预造成二次伤害;又要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与同理心,消除社会对癫痫患者的偏见与歧视。记住,你的冷静处置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让患者在疾病突发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建议公众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中国抗癫痫协会等渠道获取系统急救培训,让正确的应急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季晓康 濮阳油田总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