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雷:大出血不止?压、包、抬——3步止血黄金法则

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大出血被定义为在短时间内流失超过全身血容量20%(约1000毫升)的危急状况,这种情况可能在交通事故、工业意外、锐器伤或严重外伤中发生。当血液流失速度超过人体代偿能力时,会迅速引发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骤降、器官灌注不足甚至多器官衰竭,因此黄金抢救时间被严格限定在伤后10分钟内。在专业急救团队到达前,掌握"压迫-包扎-抬高"这三大核心步骤,能有效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窗口,这一标准化流程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基础生命支持指南,成为全球通用的现场止血规范。
第一步:压迫(Pressure)
压迫是阻断出血源的第一道防线,其科学原理是通过物理压力使破损血管壁贴合,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操作时需用无菌纱布(若无则选择干净的棉质衣物、毛巾等替代品)直接覆盖整个伤口区域,以手掌根部或手指并拢施加持续垂直压力,成年人建议施压力度约为30-40牛顿(相当于提起3-4公斤重物的力量)。对于动脉性喷血,需找到伤口近心端的动脉搏动点进行辅助压迫,例如手部出血可按压桡动脉,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若现场配备专业止血材料如止血海绵、止血粉,可先将其填入伤口再施压。止血带仅适用于四肢大出血且常规压迫无效的极端情况,使用时需记录绑扎时间(每30-45分钟需放松1-2分钟),并在明显位置标记绑扎时刻,避免因长时间缺血导致肢体坏死。
第二步:包扎(Bandaging)
包扎是巩固压迫效果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要点在于"加压包扎法"——先用无菌纱布块完全覆盖伤口(面积应超出伤口边缘3-5厘米),再用弹性绷带从伤口远心端向近心端螺旋式缠绕,缠绕时保持适当张力(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最后用胶布或绷带扣固定。对于不规则伤口或关节处出血,可采用"8"字包扎法增强固定效果。当敷料被血液渗透时,正确做法是在原敷料上叠加新的纱布继续加压,而非移除已污染的敷料,因为移除过程可能破坏初步形成的血凝块导致二次出血。若现场无专业绷带,可用三角巾、领带甚至撕开的衣物条替代,但需避免使用易滑脱的绳索类物品。包扎完成后需检查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发紫、麻木感或脉搏减弱,应适当松解绷带。
第三步:抬高(Elevation)
抬高伤肢是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辅助止血的重要措施,操作时需将受伤部位抬升至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使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阻力增加,从而降低伤口处的动脉血压和血流速度。具体实施中,上肢出血可垫枕抬高至胸前,下肢出血可将伤肢放在椅子或同伴膝盖上保持屈曲。此步骤需在完成压迫包扎后进行,且必须排除骨折可能——若受伤部位出现畸形、异常活动或骨擦音,盲目移动可能导致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此时应保持伤肢在原有位置固定后再抬高。对于躯干部位出血,抬高法则不适用,需直接进行胸腹腔压迫止血。抬高过程中需持续观察出血情况,若敷料渗血速度加快,应立即恢复直接压迫并检查包扎是否松动。
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时间-技术-心态"的三维管理:首先需在10秒内完成伤情评估,快速识别出血类型(动脉血呈鲜红色喷射状,静脉血为暗红色持续涌出,毛细血管血呈点状渗出);其次操作时保持双手稳定,避免因慌乱导致压迫点移位;同时用清晰语言安抚伤者,减少其紧张情绪造成的血压波动。拨打急救电话时需准确报告:具体位置、受伤原因、出血量、已采取的止血措施及伤者意识状态。监测指标包括:每5分钟检查一次敷料渗血情况,观察指甲床颜色(苍白提示休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按压指甲后变白恢复红润超过2秒为异常),若伤者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成人每小时少于30毫升)等休克前兆,需立即采取下肢抬高20°、头偏向一侧等抗休克体位,并注意保暖防止体温过低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总结,"压-包-抬"技术体系是专业医疗救治的前置环节,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确定性治疗争取时间。研究显示,创伤大出血患者每延迟1小时手术止血,死亡率将增加1%。现场处理后仍需尽快转运至具备容量复苏、介入栓塞或手术止血条件的医疗机构,后续可能需要输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比例建议为1:1:1)、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及处理潜在损伤等综合治疗。公众应通过正规急救培训掌握操作细节,例如区分普通出血与大出血的识别要点、不同部位出血的压迫技巧等,建议每2年复训一次以保持技能熟练度。记住:正确的现场止血不是替代医疗,而是与死神赛跑的关键一棒。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