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龙:腰椎间盘突出不用愁,针灸疗法显奇效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因长期磨损、外伤或老化而破裂,导致内部的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进而压迫周围神经根或脊髓,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疼痛可沿臀部向下肢放射(即坐骨神经痛),常伴有下肢麻木、肌肉无力,严重时甚至出现行走困难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50岁的青壮年人群是高发群体,其中长期伏案工作者、司机、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导致的久坐习惯,以及缺乏运动、肥胖率上升等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正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幸运的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疗法,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研究验证,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非手术治疗方案中的重要选择。
针灸疗法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特色治疗技术,通过将特制的毫针按照特定角度刺入人体腧穴,运用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刺激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针灸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针刺特定穴位可激活人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促进脑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快速缓解疼痛;其次,通过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清除,减轻神经根的水肿与粘连;最后,调节脊柱周围肌肉的张力,缓解腰肌痉挛,改善脊柱力学平衡,减轻椎间盘的压力负荷。现代影像学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可使突出的髓核组织产生轻微位移,增加神经根管空间,为受损神经的修复创造有利环境。
在实施针灸治疗前,中医师会进行系统的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腰椎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如L4-L5、L5-S1间隙)、类型(膨出型、突出型或脱出型)及神经受压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穴位组合遵循"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腰部主穴包括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补肾强腰)、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调理腰脊)、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温肾壮阳);下肢配穴多选用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疏通少阳经气)、委中(腘横纹中点,专治腰背疼痛)、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缓解小腿痉挛)。对于急性疼痛期患者,常采用"泻法"快速止痛;而慢性恢复期则以"补法"为主,配合艾灸、电针等辅助手段,增强温通经络的效果,每次治疗均需根据患者的即时反应调整针刺深度与手法强度。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程设置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急性发作期一般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10天为一个疗程;慢性缓解期可每周治疗2-3次,12次为一个疗程,通常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每次治疗时长约30分钟,其中留针时间为20-25分钟,在此期间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得气"感应(即酸、麻、胀、痛、重等针感)调整针刺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针感传导"现象(如酸麻感沿经络走向放射)是疗效的重要标志,而非不良反应。与口服止痛药可能产生的胃肠道刺激、肝肾功能损害相比,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发生率不足0.5%,主要表现为局部皮下出血或轻微疼痛,且可自行缓解,因此尤其适合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对药物耐受较差的人群长期使用。
针灸治疗的同时,科学的日常调护对预防病情复发至关重要。患者应建立"护腰意识",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4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坐姿需保持腰部挺直,腰部与椅背之间放置 lumbar support 垫以维持生理曲度;站立时应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避免单侧负重;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仰卧时可在膝下垫软枕,侧卧时在两腿间夹枕头以减轻腰椎压力。功能锻炼方面,推荐"小燕飞"(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五点支撑"(仰卧位,以头、双肘、双足为支点抬臀)等核心肌群训练,每日2-3组,每组10-15次,循序渐进增强腰背肌力量。此外,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4)、避免弯腰搬重物(如需搬物应屈膝屈髋保持脊柱直立)、注意腰部保暖等措施,均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与针灸治疗形成协同效应。
总之,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的独特优势,其不仅能快速缓解疼痛等急性症状,更能通过调节脊柱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效率。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针灸治疗对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的总有效率可达85%-90%,且远期复发率较单纯药物治疗降低40%以上。然而,需要明确的是,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椎间盘脱出游离、严重椎管狭窄、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仍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因此,建议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骨科与针灸科医生联合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身体状况,制定包括针灸、药物、物理治疗(如牵引、理疗)、康复锻炼在内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