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战勋:秋冬警惕!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预防要点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骤降、空气湿度降低及空气质量波动,支气管哮喘进入高发期。这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及夜间阵发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数据显示,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哮喘急性发作率较其他季节高出40%,其诱因与冷空气刺激、过敏原暴露、呼吸道感染等多重因素相关。为帮助哮喘患者安全度过秋冬季节,以下从环境控制、疾病管理、生活方式等维度展开详细的预防要点:
1. 避免过敏原:系统性识别并规避个体特异性过敏原是预防发作的首要环节。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包括尘螨(尤其床品、布艺沙发中密集分布)、宠物皮屑(猫毛蛋白Fel d1为强致敏原)、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植物)及霉菌孢子(潮湿环境滋生);食物过敏原则以海鲜、坚果、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为主。建议定期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寝具,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采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在花粉浓度高的清晨及傍晚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N95防护口罩。
2. 管理好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率显著上升,可直接诱发气道炎症加重。研究表明,约68%的成人哮喘急性发作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包括:坚持七步洗手法,在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清洁;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老年患者及儿童可同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时,早期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避免自行服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热药物(可能诱发哮喘)。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气道稳定性至关重要。吸烟是明确的哮喘恶化因素,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焦油则加重炎症反应,吸烟者的哮喘控制评分较非吸烟者降低35%。应严格执行戒烟计划,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及三手烟(残留家具表面的烟草残留物)。作息方面建议保持23点前入睡,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长期焦虑可升高皮质醇水平,诱发气道高反应)。饮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及抗氧化食物(深色蔬菜、浆果类)摄入,减少高盐、高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合理用药:遵循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的阶梯式治疗原则,规范使用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是中重度哮喘的首选控制方案,需每日规律使用(即使无症状时),使用后需漱口以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缓解症状,但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8喷。特别注意:不可自行减停药物,秋季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控制药物剂量(通常较夏季上调25%-50%),随身携带哮喘急救用药卡,注明药物名称、剂量及紧急联系人信息。
5. 做好气候适应:秋冬气温日较差可达10℃以上,冷空气刺激可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诱发哮喘。外出时应采取分层保暖策略,佩戴围巾遮盖口鼻,使吸入空气经鼻腔及围巾预热加湿;选择防风材质的衣物,避免颈部、胸部受凉。当室外温度低于5℃或风力达到4级以上时,建议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改为室内锻炼。室内使用空调制热时,需配合加湿器保持湿度,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防止霉菌滋生;从室外进入温暖室内时,应在门口过渡3-5分钟,避免温度骤变刺激呼吸道。
6. 增强体质: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推荐选择低强度、持续性有氧运动,如游泳(水温保持30℃左右)、快走(每日30分钟,步速6km/h)、太极拳等,避免高强度间歇训练及在寒冷干燥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如动态拉伸、慢走),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运动时若出现胸闷、咳嗽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使用缓解药物。可通过气象APP查询当日PM2.5浓度,当指数超过75μg/m³时,改为室内运动,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运动环境。
7. 定期随访:建立哮喘专科长期随访机制,每3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评估(包括FEV1、FEV1/FVC及PEF变异率检测),根据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记录哮喘日记,每日监测晨间及夜间峰值呼气流速(PEF),当PEF值较个人最佳值下降20%以上时,提示气道狭窄风险增加,需及时就医。急性发作期(出现喘息、呼吸困难、说话中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携带既往用药记录及过敏原检测报告,以便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并给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静脉糖皮质激素等急救治疗。
8. 教育与自我管理:通过参加哮喘管理课程或阅读权威医学资料,系统学习疾病知识,包括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诱发因素识别、药物作用原理及装置使用技巧(如压力定量吸入器需配合储雾罐使用,干粉吸入器需保持垂直角度)。掌握哮喘急性发作的早期识别征象:如夜间咳嗽加重、运动耐力下降、PEF值波动增大、使用缓解药物频率增加等。家庭应配备峰流速仪,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同时准备急救包(含沙丁胺醇气雾剂、口服激素、氧气袋等),制定详细的急性发作应急流程,确保在症状加重时能迅速采取干预措施。
总结:通过上述环境控制、规范用药、生活调节等多维度措施的协同实施,可使秋冬季节哮喘发作风险降低55%-70%,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临床实践表明,坚持个性化预防方案的患者,其年急诊就诊次数可减少62%,住院率下降58%。建议哮喘患者与呼吸专科医生共同制定《秋冬哮喘管理计划书》,明确日常监测指标、药物调整阈值及紧急联络方式,通过医患协作构建坚实的疾病防护体系,安全平稳度过秋冬高发期。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