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战勋:聚焦肺结核:知晓症状,远离传染风险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肺部形成结核病灶,同时也可经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骨关节、脑膜、肾脏等全身多个器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60万例,死亡人数达160万,仍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防控体系薄弱,结核病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掌握肺结核的早期识别要点与科学防控方法,是阻断疾病传播链、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
症状
肺结核的症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持续性咳嗽:这是肺结核最具特征性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干咳或伴有白色黏液痰,持续时间超过三周且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无效。随着病情进展,约1/3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或整口咯血,这是由于结核病灶侵蚀肺部血管所致,需立即就医排查。
2. 发热和夜间盗汗:患者常出现午后低热(体温37.3-38℃),傍晚时分体温升高,次日清晨自行缓解的典型热型。夜间盗汗表现为入睡后大量出汗,严重时可湿透衣物被褥,醒来后汗止,这种特征性表现与结核菌代谢产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密切相关。
3. 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在疾病进展期,患者会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每月减重可达2-5公斤,即使日常饮食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伴随食欲减退、味觉异常,对油腻食物产生厌恶感,这是由于结核菌毒素抑制消化功能及机体慢性消耗共同作用的结果。
4. 乏力和疲劳:表现为持续性全身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严重时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这与结核菌代谢产物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及机体能量消耗增加有关。
5. 胸痛:当结核病灶累及胸膜时,会引起针刺样或隐痛性质的胸痛,疼痛程度随呼吸、咳嗽或体位变动而加重。若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疼痛可暂时缓解,但会伴随明显的呼吸困难,提示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
6. 呼吸困难:在疾病晚期,由于肺部广泛纤维化、空洞形成或大量胸腔积液,导致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起初仅在活动后出现,随病情加重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急促,最终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
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构成"患者-飞沫核-易感者"的传播链。当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产生直径1-5微米的气溶胶飞沫核,每个飞沫核可携带1-10个结核菌,在空气中可悬浮数小时。健康人吸入含有活菌的飞沫核后,结核菌会沉积在肺泡内开始繁殖。研究显示,一名未经治疗的涂阳肺结核患者,一年内可传染10-15名密切接触者,但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免疫力,约90%感染者会形成潜伏感染,仅10%在免疫力低下时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预防措施
1. 接种卡介苗(BCG疫苗):作为唯一获批的结核病疫苗,BCG疫苗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可有效降低儿童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保护效力达70-80%。但需注意,该疫苗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有限(约30-50%),且接种后结核菌素试验会呈阳性反应,需与自然感染相鉴别。
2. 避免高危接触: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时,应保持至少1米以上社交距离,在封闭空间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防护口罩。尤其要避免在电梯、公交车等通风不良环境中与患者长时间共处,接触后需及时进行手部清洁和衣物消毒。
3. 强化通风消毒: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使室内结核菌浓度降低90%以上。在冬季无法长时间开窗时,可使用带有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或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60分钟,照射时室内禁止留人),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结核菌。
4. 健康生活管理:保持蛋白质(每日1.2-1.5g/kg体重)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这些措施能使机体免疫力提升30%以上。特别要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损伤支气管黏膜屏障功能,使结核菌感染风险增加2-4倍。
5. 重点人群筛查:对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是常人的3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尘肺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胸部X线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PPD)筛查。新入学学生、入伍新兵等集体生活人员也应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治疗
肺结核是可防可治的疾病,但需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十字治疗原则。现代标准化疗方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药物联合治疗,初治患者疗程为6个月(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个月),复治患者需延长至8-12个月。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和痰结核菌涂片,确保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同时通过电子药盒等智能设备监控服药依从性,避免因自行停药导致的治疗失败和耐药性产生。
结语
肺结核的防控工作需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体系。公众应提高对"咳嗽三周以上需排查结核"的认知,医疗机构需落实首诊负责制,对疑似患者及时开展痰菌检测和胸部影像学检查。随着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和疫苗升级,以及"互联网+医疗"随访管理模式的推广,我们有信心在2035年前实现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下降90%的宏伟目标,共同构筑抵御结核病的坚固长城。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