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楠:胎盘粘连:孕期隐藏的健康隐患

胎盘粘连,医学上称为胎盘粘连症(Placenta Accret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孕期并发症,指的是胎盘绒毛组织异常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失去正常的解剖间隙,部分或全部胎盘组织紧密附着甚至深入子宫肌层,而不是像正常妊娠那样在胎儿娩出后自然从子宫壁剥离脱落。这种病理状态会显著增加妊娠期出血、产时大出血、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凶险程度被产科医生列为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需要在整个孕期进行严密监测和专业管理。
胎盘粘连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是导致胎盘异常附着的核心因素。临床研究表明,有子宫手术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包括剖宫产术(尤其是多次剖宫产者风险呈指数级增加)、子宫肌瘤剔除术(特别是穿透子宫黏膜层的手术)、人工流产刮宫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等宫腔操作,这些手术会破坏子宫内膜的完整性,使胎盘绒毛更容易穿透受损的内膜组织。此外,多次妊娠(尤其是三次以上妊娠者)、35岁以上高龄产妇、慢性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既往有胎盘粘连病史者,以及接受过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女性,都是胎盘粘连的高危人群,其发病概率比普通孕妇高出3-8倍。
胎盘粘连在妊娠期通常缺乏典型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沉默的产科杀手"。在疾病早期,孕妇可能完全没有自觉症状,常规产检的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也多无异常改变。少数病例可能在妊娠中晚期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这种出血通常量不多且无明显诱因,容易被误认为前置胎盘或先兆流产。由于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胎盘粘连的早期诊断极具挑战性,约60%的病例是在孕期超声筛查中偶然发现异常影像特征而被初步诊断,另有30%是在分娩过程中因胎盘无法剥离才被确诊,仅有不到10%的病例能在孕前或孕早期通过高危因素评估被提前预警。
胎盘粘连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其中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手段,而磁共振成像(MRI)则是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孕中期(20-24周)的系统超声检查可发现胎盘后间隙消失、胎盘内出现多个不规则无回声区("瑞士奶酪征")、子宫肌层变薄(<1mm)等典型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显示胎盘附着部位子宫肌层血流异常丰富。当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或怀疑胎盘穿透子宫肌层时,需进一步行MRI检查,其能清晰显示胎盘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膀胱、直肠等邻近器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精准的解剖学信息。对于高度疑似病例,还可结合血清学标志物(如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的动态监测来辅助评估病情进展。
胎盘粘连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放射科医生、输血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核心原则是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对于粘连范围较小、胎盘侵入深度较浅的病例,可采取保守治疗策略,包括增加产检频率(每2-4周一次超声监测)、避免剧烈活动、预防便秘和腹压增加等诱发因素。而对于中重度粘连或胎盘穿透病例,则需在妊娠34-36周时进行计划性剖宫产术,手术前需做好充分的输血准备(通常备血800-1600ml),术中可采用子宫动脉结扎、宫腔填塞、B-Lynch缝合等保守性手术技巧减少出血;若保守治疗失败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出血量>2000ml),为挽救产妇生命,可能需要实施子宫切除术,这种情况在重度胎盘粘连病例中发生率高达25%-40%。
预防胎盘粘连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核心是保护子宫内膜的完整性。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应尽量避免非医学指征的宫腔操作,尤其是反复人工流产;首次妊娠应优先考虑阴道分娩,减少剖宫产的发生率;患有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时应彻底治疗后再备孕。对于高危人群(如既往有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史者),建议在孕前进行子宫内膜功能评估,孕期应提前至孕16周开始进行胎盘附着情况的超声监测,每4-6周复查一次,必要时在孕24-28周加做MRI检查。此外,建立完善的高危孕产妇管理档案,加强多学科会诊机制,对预防和早期干预胎盘粘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胎盘粘连作为一种潜在的致命性孕期并发症,其危害程度远超普通妊娠并发症。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和生育政策的调整,胎盘粘连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通过提高公众对胎盘粘连危险因素的认知水平,加强孕前咨询和孕期保健,推广规范化的超声筛查流程,以及建立区域性产科急救中心,能够显著提升胎盘粘连的早期诊断率和救治成功率,从而有效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妊娠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