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斌:脑动脉瘤不是“瘤”?专家揭秘藏在脑袋里的“血管泡泡”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作为每天与脑血管疾病打交道的介入医生,我常被患者问到这个问题。当体检报告上出现“脑动脉瘤”字样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恐慌——难道脑子里长了癌?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颠覆认知的事实:脑动脉瘤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壁上鼓起的一个“血泡泡”。
这个“血管泡泡”的形成,其实就像自行车内胎局部老化变薄后,在胎压作用下鼓出的包块。正常脑血管壁由三层结构组成,当先天发育缺陷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导致内弹力层受损,血流长期冲击就会让薄弱的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囊状或梭形的动脉瘤。它不会像肿瘤那样无限增殖转移,本质上是血管结构异常的一种表现。
但千万别因为不是肿瘤就掉以轻心!这个“泡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破裂。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就像颅内“不定时炸弹”,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少数可能出现头痛、眼睑下垂等警示信号。一旦破裂,血液会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剧烈头痛(患者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呕吐、昏迷,致死致残率极高。数据显示,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0%-40%,若再次破裂,死亡率超过70%。
哪些人需要警惕这个“隐形杀手”?高血压、吸烟、长期酗酒、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脑血管筛查纳入常规体检。目前无创的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就能清晰发现动脉瘤,就像给脑血管做“三维拍照”,安全便捷。
发现未破裂动脉瘤怎么办?并非所有动脉瘤都需要立即治疗。我们会根据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对于形态规则、直径小于5毫米的低风险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而那些形态不规则、位于易破裂部位或直径超过7毫米的“高危泡泡”,则需要积极干预。现在介入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通过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或血流导向装置,就能像“补胎”一样将动脉瘤隔绝在血液循环外,创伤小、恢复快。
如果不幸发生动脉瘤破裂,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就医,急诊行介入栓塞或外科夹闭手术,同时控制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记住,突发剧烈头痛千万别硬扛,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脑动脉瘤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正确认识它、科学筛查它、合理治疗它,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血管泡泡”有全新认知,既不盲目恐慌,也不掉以轻心。毕竟,健康的大脑,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