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举措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9月16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我市正在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法治保障、项目带动、馆校联动等多种方式,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记忆传下去,让革命文物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市共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328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处,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0处已被列入河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依托这些资源,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家、省市级18家,红色A级旅游景区3处,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法治先行是实现革命文物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2025年7月1日,《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商丘革命文物保护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此外,我市还积极参与《冀鲁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编制,推进区域协同保护,并出台多项配套管理制度,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面、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


  在重点文物保护与修缮方面,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对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鲁雨亭故居、彭雪枫纪念馆等一批重要史迹实施维修并有序开放。目前,全市已申报2023年-2025年革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项目10个,柘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李馆地道战旧址等3个项目已通过省级立项。


  如何让革命文物走出展馆、融入教育?商丘积极探索“红色+”融合模式。首批认定7家市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研)学基地,推动馆校合作与红色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我市还组织红色讲解员推介活动,并由商丘博物馆推出“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联展”,有效拓展了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市正系统推进一批革命文物重点项目,涵盖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鲁雨亭故居、夏邑知青旧居等重要点位的展陈提升与修缮工作,持续挖掘红色资源价值,强化社会宣传与责任落实,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


  革命文物不仅记录历史,更照亮未来。我市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正让散落在城市的红色记忆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奋进新征程注入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