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升温再速降 本周天气玩“变脸”

      随着弱冷空气影响结束,我市上周五开始回暖,虽然早晚还有些冷,但白天已经明显暖和起来,最高气温在25℃左右,午间还有点热。

      根据预报,这轮气温大回暖不但覆盖范围广,且持续时间较长,气温将不断上升。对于我市来说,本轮大回暖将一直保持到本周三,其间最高气温有望达到28℃,天气多晴朗干燥,体感较为燥热。

      由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本周前期,我市天气总体上以晴朗干燥为主,再加上相对湿度仅有30%左右,公众自然而然会觉得“燥”,因此需注意补水和防晒。连晴的日子,天气日复一日“平静”,没有雨水,也很少有风。在这样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开始堆积,容易形成霾。秋季是霾高发的季节,尤其是冷空气活动频率较低、风速较弱时,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便积聚在大气中,形成霾。因此,大家要注意做好防护,降低低能见度给出行带来的影响。

      此次大回暖虽然使我们尽情享受秋日的温暖,但从长远来看,冷暖空气交替影响仍然是秋冬季节的常态,秋季的天气多变且复杂,大回暖只是天气剧烈变化的一部分。随着冷空气的到来,10月16日夜里到17日,我市可能迎来小到中雨;18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市将出现偏北风4~5级、阵风6~7级,最高气温较前期下降不少;19日,我市最高气温跌至20℃以下;20日,我市最低气温只有个位数。也就是说,本周前半周和周末仿佛两个季节,大家一定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

      秋季是气温波动更加明显的季节,随着冷空气再次来袭,未来的天气将继续展现出它的多样性,公众需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气温波动。


      气温波动大易生病 增强体质是关键

      寒露节气后,气温开始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进一步拉大,气候也变得更加干燥。‌市中医专家娄琪认为,气温波动较大时,养生的核心在于保持身体的水分和营养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娄琪说,气温变化大可能会导致公众感冒、痛经、消化不良等。同时,还可能会导致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气温出现“过山车”式升降时,容易引起人体自律神经出现紊乱,出现肩膀酸痛、头痛、全身乏力、失眠等“温差疲劳”症状。

      因此,照顾好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气候干燥,饮食应以润燥、滋阴为主。建议多吃具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白萝卜等,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同时,减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体内燥热。每天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帮助维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皮肤干燥‌。

      此时节白天气温适中,是进行户外运动的最佳时节,公众可选择晨跑、散步、登山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此时节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的收敛藏养状态。早睡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心理状态,因此,公众可选择适当的娱乐活动,如阅读、听音乐、与朋友聚会等,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快。也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全媒体记者:张仲鹏)

责编:贾文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