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媒体记者 张仲鹏

一场春雨滋润古城大地。雨后,麦苗青青绿油油,满畈嫩绿美不胜收。

粮食播种面积连续9年超770万亩,总产量连续8年超58亿斤,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持续探索建立“五位一体”“一长两员”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农田全覆盖,连续4年受到省委、省政府激励表彰;国家农产品品牌数在全省连续3年总数第一、县区均值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前的1.7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万元,增速7.9%,居全省第2位。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开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突破。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视察小麦生产。近10年来,开封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来抓,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开封是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工作。10年来,开封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保供能力不断夯实,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延伸,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乡村面貌和生产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较好基础。

开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磊铿锵有力地说,黄金发展的十年,开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定的步伐。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抗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让“中国饭碗”多盛“开封粮”

“以前按照老方式种地,投入劳力成本多但收成又低,还特别累”,3月21日说起粮食生产,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感受颇深,“自从我们引入了“5G+智慧农业”系统,老百姓不出门,就能查看田间的虫情、墒情,轻点手机就能给地里浇水施肥。地虽然还是以前的地,但由于讲技术、讲科学,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我市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抓实抓细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护耕地、稳面积、提产能、抗疫情、防灾害,尤其是“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全市党员干部积极上阵保粮护粮安粮,牢牢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全市粮食生产连夺丰收,在省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10年间,开封市市粮食总产量由267.13万吨增长313.40万吨,增长了17.3%。

“当年总书记来考察时,我们这里的麦田刚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如今已升级成‘科技田’‘智慧田’,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谈起几年来的变化,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朝英心情颇不平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0年来,开封市始终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61万亩,加之已建设的76.25万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已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经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开封实际的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破解“谁来投”“谁来管”“谁来建”以及“钱咋融”“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力促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既要守住红线,藏粮于地,又要创新发展,藏粮于技。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科技和经营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开封市不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787家、家庭农场6062家;全市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3万家,年服务超过3000万亩次,惠及农民120余万户。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开封市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良种繁育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统筹推进开封市种业实验室建设,加强良种联合攻关和新成果推广,巩固制种大县和积极培育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努力打造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种业根基,推进种业强市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常年稳定在99%以上。

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对实现开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43%,比10年增加8.62个百分点。全市农机总动力达总动力595.84万千瓦,拖拉机16.24万台,其中小型拖拉机13.62万台、中型拖拉机1.84万台、大型及以上拖拉机0.78万台。

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科技赋能,机械化耕作程度越来越高。随处可见的无人机喷洒农药、水肥一体化灌溉、温湿度检测、光照指数等智能化、信息化设施……通过大数据提供专业性、精准化技术指导,开封市农业生产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菜篮子”工程提升稳产保供能力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如何守护好城乡两头的“小菜篮大民生”?如何让老百姓拎出满满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不断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生产能力水平。目前,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1万吨、35.19万吨和33.5万吨,同比分别比10年前上涨2.5%、2.1%和2%;生猪产能居河南全省第5位,牛饲养量居全省4位,生鲜乳居全省第1位。2023年在“菜篮子”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全省排名第5。

3月22日,走进尉氏县永兴镇岭岗村世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基地,只见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牛舍里悠闲地甩着尾巴吃着草料。“合作社现在有400多头牛,还带动周边十几家农户从事肉牛养殖”,该合作社负责人孙国涛说,“肉牛养殖已经成为这里老百姓增收的‘加速器’,则为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做出贡献。”

目前,开封建立了 33 家国家级、15 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生猪屠宰量达到230万头以上,在产屠宰企业企均屠宰量和产能利用率均居全省首位,存栏和外调量居全省前列;落实省肉牛奶牛发展行动计划,获批省级养牛大县培育县3 个、省级养牛大县后备县1个,肉牛奶牛产业发展前景向好;在我市4个农业大县实施粮改饲项目,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同时,兰考正大3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祥符区禾丰4000万只肉鸡产业化扩建项目、祥符区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以及尉氏大红门生猪养殖、冷链物流、预制菜等生猪全产业链项目都已全面开工建设,尉氏县3个蜂业质量提升项目蜜蜂标准化养殖基地已基本完成建设。近年来,全市无非洲猪瘟疑似病例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7家养殖场被评为全省美丽牧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不断提高农牧业供给质量和综合效益,打造出一批“名优特精”产品。并以品牌培育示范引领,推进特色农产品走绿色路、打优质牌,领跑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带动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绿色食品293个,河南省知名品牌10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4个、中国农业品牌2个,打造出了数量多、品类全、特色突出的开封农产品品牌体系。全面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零突破”到“全覆盖”跨越。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和执法力度,确保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底色更足

祥符区罗王镇冯庄村积极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羽衣甘蓝,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羽衣甘蓝是引进的一个新品种,试种60多座大棚,目前已全部种植成功。”冯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清建说。该村羽衣甘蓝将采取订单销售往武汉等地,每棚至少可净赚4000元,而且在种植羽衣甘蓝过程中,按照分批种植、分批采摘的方法,既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也增加了用工人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在哪里?我市把目光锁定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足。

全市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共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业产业强镇7个。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挖掘龙头企业潜能,针对性服务指导,积极参与各种对外展销对接,引导龙头企业向外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4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68家。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立由一家龙头企业牵头和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经营组织联盟,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订单农业、信息共享、重构产业链等形式,实现产销融合,实行一体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各成员单位以及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家。

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让村镇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竞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现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

“全市充分发挥乡村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科技化、品牌化,努力蹚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的"开封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磊说。目前,开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就有10个,分别是开封西瓜、开封菊花、杞县大蒜、祥符区花生、兰考红薯、兰考花生、兰考蜜瓜、通许小麦、尉氏桃、尉氏小麦;创建了兰考县“湖羊—蜜瓜”“奶牛”、杞县“大蒜”、通许县“脱毒红薯”、祥符区“花生”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花生、奶业等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县区,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2817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承载更多“乡愁”

杞县宗店乡刘庄村,通过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文旅产业,曾经乱堆乱放、到处脏乱差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令人心旷神怡的亮丽景色。而像该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开封市星罗棋布、串珠成链,一幅幅古城乡村美景画卷色彩愈加绚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并开启五年提升行动,相关考核保持河南全省第一方阵。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户厕改造,2018-2022年,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48880户,普及率达到73%。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兰考县、通许县位列全省20个先进县区。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6%,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村庄更加和美,宜业宜居。兰考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省共五个)和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名单。

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3个,示范带动全市乡村建设。“1+6”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评为“中国三农创新榜十大榜样”,祥符区西姜寨农业嘉年华项目成为全省第一家以农业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4A景区。

乡村坚持生态优先,力助“美丽开封”。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优化施肥结构,面源污染显著下降;大力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肥料化,全市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 98.8%,实现县域内约30%的秸秆饲料化,实现畜牧养殖绿色循环发展;市辖四县一区作为国家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农田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

现在,随着开封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文化味”“乡愁味”更浓了。

让现代农业更优、美丽乡村更靓、农民口袋更富,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这座千年古城的广袤土地正愈发绽放出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

责编:马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