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 拼搏奉献 2023,我最难忘的一次采访
王予杰:难忘的跨国采访
10月25日,开封日报1版《筑梦“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开封故事》栏目,刊发了我采写的《阿泽玛的“中国心”》,同时,开封网播发了一分钟的相关视频,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这背后是一段难忘的跨国采访。
在驻汴央企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十一化建”)沙特分公司的沙特Marjan项目部工地上,有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司机阿泽玛,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对中国人民有着友好的感情,但对他进行文字和视频报道却面临不小的难度:阿泽玛所在的沙特Marjan项目工地位于遥远的阿拉伯半岛,且远离城市,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两地时差大,且语言不通。为较好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我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尽可能详细地列出采访报道提纲,依靠十一化建宣传部门辗转交给项目部里熟悉阿泽玛的中方员工,请阿泽玛讲讲自己的故事,并指导中方员工拍摄阿泽玛的工作和生活视频。第一次,阿泽玛的视频过于简单,仅有几个工作镜头。我马上与中方员工沟通,请他补拍当地项目部的施工画面,以及阿泽玛的其他生活镜头,再请开封网的视频编辑进行制作。
当晚,我没有休息,连夜写出近千字的人物通讯《阿泽玛的“中国心”》。第二天一早,连同一分钟的相关视频,发给沙特Marjan项目部审稿,得到高度评价。报道很快在开封日报和开封网刊发,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王兰兰:平凡的人与事最感人
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冷静处理,上演“教科书式”救援。这是我2023年采访中印象最深的一次。
2月24日23时许,一辆油罐车行驶至开尉路一红绿灯处突然爆胎起火。车上有30吨汽油,如果不及时灭火,后果不堪设想。正在车主慌乱之际,听到响声的唐正华提着灭火器飞奔而来。他临危不乱,一边招呼同事帮助灭火,一边拨打火警电话,避免了一场事故。
亲临现场,捕捉新闻,是记者的职责。得到这一线索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距市区20多公里的开尉路进行采访。
“一身正气,坦然豁达”,记者见到唐正华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这位见义勇为者的精气神。得知记者要采访,唐正华说:“不要写我,我其实没做什么……”
看似偶然之举,实则担当之行。唐正华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说,当兵时守护国家和人民,退役后仍要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
遇险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唐正华身上体现了满满的正能量;面对险情冷静处理,更体现了他的“见义智为”。在基层采访,看到、听到、遇到的这些平凡的人和事,带给我太多感动,也让我的付出有了价值和意义。
很幸运,作为一名记者,我用文字记录并传播身边平凡人的正能量。接下来,我将继续深入基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挖掘“活”新闻,捕捉平凡人言行中的闪光点,采写更多打动读者、触动心灵的平凡人的故事。
侯利平:两次捐献只为救同一个人
我在报社做了12年的记者,一直在健康战线报道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事关民生的医疗新闻,主战场是医院。而医院,无论是对于医者还是患者,都是需要直面生死的地方。
而这次,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个为了陌生人的生命奋不顾身的小伙子范恒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通许县一家医院的医生。
范恒玮说,自己的职责本就是治病救人,这一次,不过是换了时间和地点。
范恒玮2020年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2022年6月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急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初配成功。范恒玮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决定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生命。
采访时,范恒玮坚定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医者,当我听说对方是急性骨髓纤维化患者时,我知道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我想让患者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想让他拥有更长的人生。所以,我必须帮助他。”
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很顺利,但没想到捐献后不久,患者病情复发了。2022年11月17日,在范恒玮完成第一次捐献后刚满3个月,他再次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患者病情出现反复,需要进行二次捐献。虽然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两次捐献的间隔至少要3个月,但为了救命,范恒玮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
范恒玮的二次捐献,也创造了我市首个为同一名患者捐献两次造血干细胞的历史。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范恒玮话语中的果敢、急切和对患者的疼惜:“我和患者都是幸运的。在人生这样一个阶段,能够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来改变他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
汪少冲:在小村庄感受祖国的强大
2023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经历就是10月26日上午,走进航天员江新林位于杞县圉镇镇乔庙行政村江庄自然村的家中,和他的父母一起通过现场直播见证他和另外两名航天员操控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当日一大早,江新林家的小院就被各路媒体挤得满满当当。江新林的父母,两个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淳朴农民,忙碌地接受记者采访。
作为全媒体报道团队,我和同事一起采访江新林的父母,挖掘江新林曾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航天飞船即将点火发射,怎样拍摄?拍摄什么镜头才能充分展示这令人激动的一刻?我在众多媒体的“长枪短炮”之间,发现了江新林父母全神贯注注视的电视机下边框和桌面之间的10厘米空间。于是,我将手机倒置,刚好通过这里毫无遮挡地拍到了江新林父母的正面。
航天飞船成功点火的那一刻,这个不大的村庄欢呼声鼎沸。从这个农家小院走出,正身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江新林正式开启了他的“太空之旅”。全网唯一通过这个“小空间”拍出江新林母亲开怀大笑、父亲留下激动泪水的珍贵视频,由开封网视频号和抖音官方账号第一时间发布,直接冲上推荐热榜,点击量近300万。当日,我们制作的4个视频中,有2个突破百万播放量。看着网友为祖国强大而激动、为江新林感到自豪的留言,我为我们团队付出的辛勤汗水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在这个小村庄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焦宇炜:脚底板下出新闻 身入心入出典型
从事新闻工作伊始,我就以人民记者穆青为榜样,给自己定了一个铁规矩:脚底板下出新闻,身入心入出典型。
不到现场不写稿,不见本人不写稿,不动笔墨不署名。近20年来,我把做一名“铁脚板记者”当作座右铭,努力锤炼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先后发现、挖掘出许多典型。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是我跟踪报道次数最多、《开封日报》常推常新的“老典型”。
今年两会期间,我再次采访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郭建华,采写了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 7年5件“花生建议” 件件落地有声》,讲述了郭建华从“花生代表”到“花生建议大户”背后的故事。因为采访准备充分,第一手素材信手拈来,稿子一气呵成。
粗略算来,近年来,我报道郭建华的稿件有数百篇之多。如何让典型人物有血有肉,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感,做到有温度、接地气、立起来?践行“四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是郭建华的故事常写常新带给我的启示。
早在2007年,在跟踪报道43年如一日坚守农村电影放映阵地的郭建华时,我跟随她下乡、入村、进广场、进京为农民工子弟放电影,在掌握大量一手采访素材后,我才动笔写作,不仅推出了长篇人物通讯,还在《开封日报》典型报道历史上首次尝试用章回体人物纪实报道的形式,连续推出13篇《郭建华的故事》系列报道。一时间,郭建华的事迹在开封家喻户晓。
书写时代“好故事”,记者永远在现场!
刘延超:深夜暴雨中的采访
风雨袭来,在大街小巷,在最需要的地方,“城管蓝”始终是最担当的堤坝,永远是坚定的排头兵。
8月26日夜,大雨中的街道,市政防汛人员穿着齐膝的胶鞋,满身湿透,拖着疲惫的身躯,端着一碗泡得半熟的面,吃一口看一眼窨井排水情况。照片定格,记录下这动人的身影。
“防汛真英雄,为民有担当!”“最佩服这样的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一线人员辛苦了,谢谢!”这张照片一经开封日报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便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社会各界点赞:“原来守护城市的和我们一样是一群普通人,他们挺身而出,守护着城市和人民。”
深夜暴雨中的采访是最深刻的记忆。当日21时许,骑着共享单车行至西环城路,路上行人寥寥,昏黄的路灯下,“城管蓝”的身影在风雨中如灯塔般耸立。我在采访途中,通过相机镜头记录下一一幕幕感人场景。
抽水泵伸进黑洞洞的地下管网,不一会儿就得拉出来清理一遍。在水中,防汛人员弯下腰,用手一点点拉出泵机缝隙中的杂物,雨水在后背形成了“小瀑布”,顺着衣脚不住流淌。他们的裤子早已被水打成了深黑色,湿漉漉地贴在腿上。“没什么,就当是洗了个凉水澡!”时至今日,他们的话语依然让人感动。
有人说,这是他们的职责。但不要忘记,正因为这样的坚守,暴雨中的城市才能安然度汛,人民的生活才能正常运转。
沈泓琳:采写新闻的脚步不能停顿
2023年3月,尉氏县公安局35岁的民警李浩然到云南办案,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牺牲在岗位上。
英雄的事迹需要传颂,李浩然的家属和战友悲痛至极,难以承受一次次的采访,各级公安机关和众多媒体需要我及时采写出通稿,而我此时因脚踝伤病行走困难,还要陪患病的妻子到郑州就医。
面对这些,停下自己采写新闻的脚步?把工作推给别人?不行,无论如何不行。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不允许,多年养成的职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不允许。
我当即赶赴尉氏,深入采访李浩然的战友、家属等,返回家中已是深夜,次日天不亮又陪妻子赶到郑州进行手术。
接下来,我每天一早乘郑开城际列车赶去郑州陪护妻子,夜晚赶末班车回到家中撰写、修改稿件至深夜,一天一顿饭是常态。由于陪护家属的腕带固定在我手上,在郑州工作的女儿急得团团转,却没办法进入病区替我分担。见我日益疲惫,孩子红着双眼对我说:“爸爸,您这样太累了。”确实很累,但如期完成采写任务、及时把英雄的事迹传向四方,让我感到无限欣慰。
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为及时采写报道,我经历过水灾中跋涉于黄河滩、命悬一线于排爆现场、随警作战于缉毒前线,更无数次顶风冒雪、沐雨涉水、披星戴月奔波在采访路上,节假日比平时更忙碌。30年,青丝变白发,一直坚持的这份事业让我懂得一句话——只要还是记者,采写新闻的脚步就不能停顿。
尹杰:讲述世界冠军背后的技能成才故事
2022年11月27日,在奥地利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优秀学子力战世界各国强手,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实现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当晚,胜利的消息从奥地利前方传来,作为从姜雨荷入选国家集训队起就开始关注她备赛的记者,我迅速通过开报融媒旗下的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开封网等全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出获奖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各大媒体广泛转发。
然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件本身,我们聚焦的永远是新闻背后的故事。姜雨荷夺金的报道只是开始,随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与开报融媒的伙伴密切合作,深入到培养她的河南化院这片技能沃土,不断挖掘这位年轻姑娘三年来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青春奋斗历程,以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讲述世界冠军背后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
从今年3月开始,开封网微信《今天,开封这位世界冠军面向全国学子直播》《开封骄傲!她今天登上人民日报微信头题》《开封这位姑娘,昨天三上央视》,以及开封网短视频《开“新”青年——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世界冠军》等一系列融媒作品的发布,不仅让姜雨荷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代青年奋斗进取、技能报国的典范,还让更多人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世界冠军的成长之路,了解到技能教育的光明前景与无限可能,将技能教育的好声音传得更远,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技能教育更广泛、更持久的关注。通过我们的全媒体报道,引领和感召了更多青年学子以姜雨荷为榜样,踊跃加入技能学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行列,这才是姜雨荷系列报道最深远的影响和最有意义的收获。(全媒体记者:王予杰,王兰兰,侯利平,汪少冲,焦宇炜,刘延超,沈泓琳,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