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暖天气“余额不足” 冷空气将至
阳光明媚,气温适宜。近日,我市开启“秋高气爽”模式,城区最高气温在25℃左右,夜晚和早晨最低气温在15℃左右。美中不足的是空气较为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因为紫外线辐射依然较强,所以补水防晒工作仍不可少。
秋高气爽最能代表秋天的美好。此时节,菊花陆续绽放,开封全城飘香,周末出去走走,赏红叶、嗅菊香,心情格外舒畅。就算无事待在家里,一杯暖茶一部剧,也是不错的享受。
熟悉天气“套路”的朋友都能推测出来,过分温暖之后,降温势在必行。晴暖天气已经“余额不足”,随着冷空气的影响,阴雨天气和大风天气将很快抵达我市。
根据市气象台的预报,10月18日(周三)、19日(周四)我市将出现小雨,19日气温将明显下降,最高气温降至19℃,深秋感瞬间拉满。
有人这样说过冷空气与天气的关系:如果冷空气到来前已经出现阴雨天气,那么冷空气到来后,冷高压南下控制,雨水会渐渐停止;如果冷空气到来前天气晴好,那么冷空气则会和暖空气交汇带来雨水,甚至开启一段阴雨天气。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大家可自行揣摩。
据了解,这股冷空气是由西伯利亚冷涡南下造成的。冷涡是一种低压系统,它在高空表现为一个冷性的涡旋。冷涡的形成与西风带的波动有关。当西风带波动较强时,冷涡很容易在西伯利亚形成并南下。此时节,水汽会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凝结成雨,会带来较低的气温。
时令已到,冷空气开始展示它的“制冷”实力,天气阴冷、寒风阵阵,大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时值深秋,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起伏较大,极易引发感冒等疾病,大家要及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穿搭,根据不同的温度和环境穿脱。
“秋冻”不是挨冻
深秋时节,冷空气到来,气温很快会下降,这自然让人想起老话说的“秋冻”。
10月15日,市中医专家娄琪说,“秋冻”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适当添衣。天气刚刚寒凉时,穿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的,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深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让身体适当接受寒冷的刺激。
当然,“秋冻”并不是一味地挨冻。一般来说,在气温不低于20℃时,可以适当“秋冻”。若气温急剧下降,体感非常冷了,则不可一味坚持“秋冻”,避免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如果气温降至15℃以下,且持续两周以上,就要穿保暖衣服了。“秋冻”时,穿衣尽量做到上薄下厚,就是足部、腿部要保暖,肚脐不能露,脚、关节部位也不能露。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冻”,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适合“秋冻”,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不适合“秋冻”。此外,老年人、小孩、孕产妇以及大病初愈者也不适合“秋冻”。
娄琪提醒大家,要想做好“秋冻”训练,必须增强体质: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等,提高身体素质;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提高身体免疫力;寒从脚下起,一旦足部受了凉,容易引起肠胃的不适,所以应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可以用温水泡脚。(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