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地正能量 劲吹文明风
开封,一座千年古城,坐落于豫东平原、黄河之滨,将厚重文化和现代文明汇聚一身。
走进开封,触手可及文明脉络,处处散发着文明气息。
打造幸福新农村
“焦裕禄同志是我们的榜样,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不管岁月如何流逝,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催人奋进!”走进兰考县,沿着焦裕禄同志的光辉足迹,能深切感悟熠熠生辉、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理解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坚守。
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开封始终用好身边“钙源”,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都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自选动作,推动干部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打造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中坚力量。
“‘人民’二字重千钧,敬爱的焦书记为兰考人民付出了所有,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愿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在焦裕禄纪念园坚守30年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说。
蓝天白云下的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美出了新高度。“以前家家户户都是高门楼、大院墙,村内道路狭窄,出行很不方便。后来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代表出去观摩学习回来后,自觉对标,修缮院子、拆除院墙,把院子变成‘四园’(花园、果园、游园、菜园),不仅环境变美了,庭院经济也发展起来了。”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说。
白云山村的蝶变,是党员带头和老百姓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该村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拆除门楼、空心院57处和围墙、配房6300平方米,盘活了闲置土地,拓展了发展空间,让村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村落,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新乡村,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义寨乡的付楼村则是另一番幸福场景。
付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六红说,该村2022年开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是名副其实的“零碳乡村”。
此外,付楼村办实民生实事,协调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河南曲剧团等,为村民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6场;启动村史馆建设,每月举办“幸福饺子宴”活动,对村里的榜样人物进行评选表彰,倡树文明乡风,建设生活幸福、人人羡慕的新农村。
文化赋能助复兴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清明上河园是以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1∶1比例复原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通过文化立园、持续创新旅游演艺剧目、适时举办节事活动、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挖掘阐释彰显宋文化,实现了从“名画”到“名园”的华丽蜕变,最大限度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与保护,引入大量非遗展示类项目,建立融展览、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市场化展销平台,引入民间博物馆,让游客在景区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触摸历史、感知文化。”开封清明上河园相关负责人说。
漫步开封城墙,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厚重历史触手可及。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封以宋代军事武备文化为主动线,以黄河、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联合省内高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共同研发设计课程体系,让青少年接受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开封城墙景区以“奇妙游”为主题,持续打造集美食、文创、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文创夜市。同时,在“夜经济”中,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商户和流动摊贩,并开展夜间志愿者服务,招募和培训景区志愿者,让古城墙焕发新活力。
目前,州桥遗址本体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44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实证了开封“城摞城”奇观。我市按照“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的发展思路,首次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及演变,让大运河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建立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构建出以文物探挖为核心、学术交流为基础、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文化研学产业模式,聚焦全世界的目光。
文明之花香满园
“亲子英语悦读会”“宋词拾光”“七彩课堂”“亲子绘本”“非遗传承”“爷爷奶奶一堂课”……金康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凝聚了向心力。
“我们的‘秘密武器’是发挥党建‘轴心力’,从居民群众需求出发,建设囊括图书室、有声读书馆、书法摄影室、健身活动室、心灵驿站、百姓说事点、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大课堂、社区教育中心等功能场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构建了服务群众大平台。”金康社区党委书记刘芳说。
文明就像晶莹的露珠,滋润人们的心田;文明就像一股清风,吹开心底最美的花。全国文明校园市二师附小始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凝心铸师魂,立德育新人,让文明之花香满园。
书香为伴,馨香满园。市二师附小将厚重文化沉淀、提炼,形成“尚真求美,启智新德”的校风,并创新开展男孩节、女孩节、科技节、读书节、阳光体育等活动。此外,该校还成立篆刻、二夹弦、木版年画、烹饪、舞龙、桥牌、高尔夫、机器人、3D打印等160多个兴趣社团,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个好人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好人可以影响一座城。开封好人公园内都是振奋人心的正能量,造型别致、体现道德力量、文明风尚的景观小品和艺术雕塑,灵活运用环境艺术表现手法,将好人事迹融入公园中,集文化展示、宣传教育于一体,把好人故事送到群众身边,是发酵“好人效应”的开封实践。
“退伍不褪色”的“老兵之家”创办人武玉江,20多年守护黄河湿地的义务护鸟人范运亭,抚养22名孤儿的“职业妈妈”侯振华……据统计,自2021年开始,开封以承办“中国好人榜”发布活动为契机,通过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推荐和选树“开封好人”,已累计发布开封好人562位、开封好人先进群体31个,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3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8人、中国好人59人、河南好人73人。“文明365开封好人榜”微博话题总览人数达到7784.8万人次,参与讨论15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多次报道开封好人感人事迹,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亿万网民为开封好人点赞。
好人就在身边,文明从不遥远。开封好人公园作为开封弘扬凡人善举、共筑好人之城的百姓文化阵地,值得每个人身临其境走一走、看一看,在“汴地好人”环抱下感知文明新开封。
“上世纪70年代,我在放映场上放电影的一天晚上,已经放了5部电影,父老乡亲们不让我收设备,让继续给他们放。他们说,你将来如果出嫁了,不再放电影了,我们就看不成电影了。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全国道德模范郭建华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利用银幕集聚人气的优势、坚持为农民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也希望在文明建设的阵地上当好“宣传员”“代言人”,把党的政策传递给广大群众,把好人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文明之花开遍开封每一个角落。
黄河奔腾而下,见证着一个个开封好故事;“一渠六河”如一条玉带,串起一幅幅自然画卷,“八朝古都”开封的美抬头可见、俯首可拾,文明之风蔚然成行,铺展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全媒体记者:刘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