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或准高温天气本周几乎“全勤” 热浪滚滚 注意防范
上周,我市连续3天高温。高温预警连续霸屏,让大家与空调成了好朋友。虽然昨天(6月11日)和今天(6月12日)的最高气温略有降低,但都在30℃以上。
“热”仍是本周我市天气的关键词。明天(6月13日),新一轮高温或准高温天气将至。市气象台预报,除今天或有阵性降水外,本周我市以晴热天气为主,高温或准高温天气几乎“全勤”,最高气温为36℃。虽然这个气温不是太高,但持续的高温天气容易让人烦躁。
据了解,这轮高温天气主要是由西风带暖高压脊和干热气团共同作用导致的。西风带暖高压脊是夏季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它可以阻挡冷空气南下,使得北方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高温环境。干热气团则是由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形成的。由于那里地形平坦、植被稀少、日照时间长,受到强烈的太阳照射后,地面温度升高,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上升,进而形成干热气团。强盛的暖高压脊拉动干热气团大量东传,从而引发一轮自西向东的高温天气过程,让华北、黄淮、东北等地从6月14日起迅速热起来。
由于降水稀少,我市这波高温热浪属于典型的干热天。市气象专家提醒,在干热天里,市民要注意遮阳防晒,外出务必打遮阳伞或戴好遮阳帽;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应穿透气性好的长袖衣服,避免被晒伤;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孕妇,体虚、缺乏运动的久坐人群及肥胖症、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中暑,需格外注意。此外,气温过高还可能导致车辆自燃、空调罢工、轮胎爆胎等,因此,高温天驾车外出应有针对性地逐一排查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总的来说,应对高温,最主要的是多通风、多休息、多补水、少外出。
持续高温危害人体健康
很多人认为,夏季气温上升是很正常的事,找个凉爽的地方待着就行。于是,当气温越来越高时,人们开始想各种办法防暑降温。中医认为,高温天气容易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那么,这些危害都有哪些呢?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最理想的环境温度是15℃~20℃。在理想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当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感到不适。
市中医专家娄琪认为,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会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若体温在40℃以上,则生命中枢就会受到威胁。
高温环境中,人适应了这样的温度后,出汗的速度将比正常温度下高出两倍。而出汗多了,体内的水分和钠就会随着汗液流失,严重时会导致脱水或者电解质紊乱。此外,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中暑早期,血管会扩张,血液流动加快,从而导致心脏排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如果高温持续,就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
持续高温时,市民还需警惕热射病。热射病可以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肌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所致,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经典型热射病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肌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所致,常见于儿童、孕妇和老人等人群。
高温天里,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出现了中暑症状且情况比较严重,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尽快就医。(全媒体记者:张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