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大蒜初加工技能大赛预赛举行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少冲报道 为贯彻落实“2023中国 ·杞县第十二届大蒜节”组委会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杞县广大蒜农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5月15日,由杞县县委、县政府主办,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承办的杞县大蒜初加工技能大赛预赛在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举行,来自全县20个乡镇代表队80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

      本次大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参赛选手在从事大蒜种植、加工的农村劳动力中选拔产生。比赛中,参赛选手发挥实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充分展现出自身高超技艺和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经过层层选拔,10个乡镇进入决赛。


      杞县大蒜: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眼下,正是杞县大蒜收获的季节。

      农田里,勤劳的杞县人民顶着当头的烈日,挥洒着汗水,从田地里刨出一个个饱满的大蒜。半年的辛苦,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走进杞县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股浓浓的蒜香扑鼻而来。蒜农们正忙着把新收获的早熟蒜分拣、装车,运往各地。

      “咱地里长出来的大蒜口感好,品相更好。”杞县蒜商徐春菊夸赞着杞县大蒜。

      如今,围绕小小的蒜头而成的各个产业,不仅融入了杞县群众的血脉,更是发展出了百亿级的产业链条,成为杞县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杞县已有2000多年的大蒜种植历史,目前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产量90万吨,均居全国县域首位。

      近年来,杞县先后创建了占地40万亩的大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20余万亩的省级大蒜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蒜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2022年,杞县大蒜产业总产值达242亿元。2023年4月,杞县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杞县县委县政府着眼未来,决心通过“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持续提升大蒜品质,推动杞县大蒜时限规模化发展。

      为了不断壮大大蒜冷链物流规模,近年来,杞县围绕金杞物流园,辐射形成了大型现代冷库集群。目前,全县拥有冷藏企业200多家,年贮藏能力超100万吨。

      要提高大蒜附加值,必须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杞县拥有以潘安食品为龙头的80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所产的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腌制蒜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杞县现有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130多家,从事大蒜营销的经纪人2万多人,年均交易量200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其中,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化大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达2万吨,辐射商丘、周口、中牟等10多个周边市县。全县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及其制品50多万吨,产品远销中东、欧盟、东南亚、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杞县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构建了“互联网+大蒜”现代商贸模式,年网络销售大蒜最高可达14.5万吨,交易额超9亿元,是河南省最大的大蒜电商交易基地。

      为保障产业发展优势,杞县成立了高规格的大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做好杞县大蒜产业的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了杞县大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和发展路线图,明确大蒜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明晰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实施内容和责任单位;成立了大蒜行业联合会、大蒜保险协会,向蒜商、蒜农提供及时、多元和精准的服务。

      为加强研发队伍建设,让科技赋能大蒜,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先后建成中国农业大学杞县教授工作站、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杞县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杞县大蒜研发中心等,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了“外有专家指导,内有团队支撑”的强力发展态势,为大蒜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一业兴,百业兴。杞县大蒜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将以蓬勃的生机、无限的商机,助力杞县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记者:汪少冲;通讯员:于锦秀


      杞县新农人传承糖醋蒜工艺惠及乡邻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少冲 通讯员张慧慧 王家宁报道 近日,在杞县圉镇镇后城村郝海娜的糖醋蒜制作车间,工人们正在将一个个大小均匀、亮泽光滑的大蒜进行去皮、清洗、分拣,为糖醋蒜的制作、加工做好准备。

      圉镇镇后城村村民郝海娜为了继承和发扬祖传的传统手工糖醋蒜制作工艺,造福乡邻,2019年12月开始,她先后投入100万余元建成糖醋蒜腌制车间、投资21万元建成检验室,并不断调整配方比例,经过香醋、蜂蜜及其他高端食材的精心熬制,做零添加的传统手工糖醋蒜。

      据了解,糖醋蒜腌制周期为30天。今年郝海娜共腌制50吨糖醋蒜,预计销售额77.5万元。从种植到抽薹、出土、去皮以及快递包装等工序的制作,每年可以吸纳周边400多名留守妇女及乡村闲散人员实现就业增收。

      2020年12月,郝海娜被确定为“郝氏糖醋蒜”第六代传人,她制作的糖醋蒜被认定为“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以后的发展,郝海娜表示,下一步,将与当地群众达成协议进行农户托管大蒜的绿色种植,并以高于市场价40%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不但使糖醋蒜的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严格把控、增加了大蒜种植户的收入,而且将在新品开发的基础上利用互连网发展特色产业,当好带领乡邻共同致富的新农人。

      郝海娜说:“身为基层‘80后’女性创业者和新时代新农人的践行者,我亲身体会到了女性创业者的不易。下一步,我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一批居家留守妇女,带领乡邻致富,让她们和我一起成为新时代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经过几年的打拼,目前郝海娜的生产车间面积600多平方米,并建成标准化的无菌糖醋蒜腌制车间、紫外线照射间、清洗区、原料间等。今年2月,她投资12万元打造了自己的直播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通过电商让更多的人吃到地地道道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糖醋蒜。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