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统领,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爱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我报名!”“车闲着,可以拉物资!”“我家就在附近,提前去!”…… 3月20日7时许,垃圾分类活动招募公告一经在“乐邻社区志愿服务站”微信群发布,志愿者们火热响应,短短几分钟11人的队伍就组成了。

      心甘情愿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满城“志愿红”在开封一呼百应,随时随地站得出来、冲得上去,最踊跃的先锋,最奉献的“尖兵”。他们平凡亦不凡,如一束束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璀璨的星河。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统领,以群众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为抓手,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爱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解惑、解忧、解困,培育主流价值、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新风正气,让文明成为城市最深的底色。


      志愿服务遍地生花

      我市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一月一主题,组织引导全市党员、青年、社区、行业志愿者队伍,扎根在社会治理最基层、服务到百姓民生各领域、奉献到文明创建第一线。

      夯实服务基础。我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市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将开展志愿服务作为评选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重要指标,形成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并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夯实了志愿服务工作基础。

      队伍覆盖面广。市、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市志愿者协会,市政务服务行业志愿服务联盟等组织纷纷成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39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2632个,常态化运转的志愿服务项目42659个,志愿者队伍结构合理、覆盖面广。

      关键时刻敢冲。2021年我省强降雨期间,全市共5.4万余名志愿者参与防汛救灾抢险等应急志愿服务活动,捐赠救灾物资价值约2416.1万元。省文明委下文表彰河南省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开封市11个先进典型上榜。在疫情防控方面,我市组织志愿者协助开展值班值守、核酸检测、信息登记、心理疏导等工作,2021年全市共有1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基层防控,2022年疫情防控各关键时间节点,全市22739名志愿者主动到所在村(社区)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文明劝导工作,迅速掀起全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热潮。

      能力逐步提升。市文明办坚持每年组织一两次全市范围内的志愿服务骨干培训,市民政局定期举办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专题培训班。同时,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与自身职责相关的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推进志愿服务与部门业务的结合融合。全市每年有超过3000名志愿服务骨干参加培训,志愿者培训范围涵盖全市10个县(区)、114个乡镇(办事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发挥县(区)级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将志愿服务项目对接群众需求,做好群众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志愿河南”系统,开展点单配送服务,把“菜单”做准做实,逐步实现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纵向贯通的工作模式。

      表彰引领新风。在每年评选市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服务社区,增加防汛和抗疫先进典型表彰的基础上,我市着力推动建立完善多层次、覆盖广的嘉许回馈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激励引导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表彰激励。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在全市建设若干个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

      网格激发活力。我市利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近两年来,各县(区)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均成立了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依托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14个、实践站2424个,在全省第一批实现中心、所和站的覆盖率100%,这让精准化志愿服务迈出了大步子。


      文明实践温暖人心

      雷锋,一个历久弥新的名字,深深扎根开封人民心中;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指引全民不断演绎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今年3月,开封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时代 新风尚 新生活”——开封市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掀起持续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培德铸魂,涵养心灵。

      学习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3月4日,尉氏滨河广场很热闹,一场寓教于乐的学雷锋活动火热开展,现场有歌伴舞《万泉河水清又清》、豫剧选段《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情景剧《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歌曲《党旗更鲜艳》等一个个传承红色基因的节目,不仅满足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雷锋精神润物无声地扎根心底。

      这样的场景在基层随处可见。重温红色记忆,厚植文明沃土,禹王台区在大南门外拥军广场开展了“学精神续血脉”文明实践主题日活动,用舞蹈、二胡独奏、豫剧、杂技等节目吸引群众参与,互动开展红色文化朗诵大赛,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永续传承红色血脉。

      以活动为载体,以多种接地气的形式,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全城同频共振,以文明之风塑造文明之城。

      感动常在,汴地温暖。依据节点,更聚焦民生,我市以“汴地有爱 因为有你”为主题,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着强大社会正能量。

      汴地有爱,服务到家。“这道题解题思路应该从逆向思维方面考虑,如果遇到没有解题思路时,多方面联想或将问题反向思考一下,思路就打开了……”在杞县竹林乡安桥村李鑫炎的家中,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李梦瑶悉心为留守学生辅导功课。他和多名大学生回家后,积极响应号召,加入竹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送教上门,为留守学生补课、辅导作业,情暖寒冬。

      汴地有爱,田间课堂。隆冬时节,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越冬的小麦翠绿茁壮,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田间地头,尉氏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田间课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冬季麦田管理知识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吸引村民普遍参与、互动交流、亲身实践体验,让乡邻感悟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汴地有爱,互助进步。顺河回族区委文明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弘扬志愿精神 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慰问“中国好人”李爽、崔建华,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巩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凝聚文明志愿力量。

      汴地有爱,好人巡讲。弘扬凡人善举,引领道德风尚。春节前夕,祥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2023年开封市祥符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巡讲”主题活动,向身边好人致敬礼赞,用道德之光传递向善力量。邀请勇于奉献、不计回报的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于清旺;不惧酷暑寒冬,坚守保洁岗位的开封好人赵俊香等先进模范,分享感人事迹,引领全民当先进、作表率,弘扬时代新风。

      俯下身子服务群众,火热投身基础治理。高扬起新时代雷锋精神旗帜,今年,我市组织3万余名青年志愿者火热投身“五星”支部创建,以“青春筑梦、青春建功、青春美化、青春守护、青春引领”五大行动为重点,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青春力量,激活了基层治理新动能。

      据了解,2022年,我市就组织动员13100名返乡大学生投身“五星”支部创建;开展助力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到50个乡村常态化参与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施墙体彩绘活动100余场。今年又引导团员青年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落地、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壮大、志愿服务资源在社区汇聚。

      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以及矛盾调解室、百姓议事亭,让群众办事更快捷、说事更方便;上门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一站式”入户全覆盖服务,把爱送到家;组织“美丽家园卫士”志愿服务队日常走进社区各个角落清理乱贴乱画,清洁社区环境,扮靓美好家园……延伸到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让群众格外幸福。


      公益项目为爱而来

      “和手表一样,只不过手环上是二维码,如果家里老人走失,能扫码联系到老人家人。”开封市志愿者协会黄手环行动开封市合作团队负责人孟玲向记者介绍。该团队是我市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自2018年开始运行,至今已与70多个社区、100多家单位、7所医院、4所大学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参与志愿者5000多人,服务4万余名居民,实现了对全市大部分小区和老人聚集地的全覆盖,共计发放防走失黄手环1万余个。

      我市还注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市文明办指导各志愿服务组织树立项目意识、品牌意识,围绕重点领域打造项目精品,形成品牌效应,涌现出兰考县“小垃圾大文明”“筝爱育苗”“一懂两爱”、顺河回族区“流动课堂”、市志愿者协会“黄手环行动”“我是你的眼”等一批广受群众欢迎的品牌项目。尤其是兰考县“一懂两爱”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荣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鼓楼区油坊社区“时间银行”服务项目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在2022年8月河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展演活动中,我市推荐的“筝乐育苗”“云端筑梦”志愿服务项目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一对一”爱心助学、“守护雏鹰”安全知识进校园、情暖夕阳红爱心剧场志愿服务项目获三等奖。

      “明星”品牌,把爱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于2021年11月初在延寿寺社区实施的“爸妈食堂”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或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量身定制”,是我市首个免费午餐项目。项目吸引带动无数志愿者参与,营造起关爱困境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精准滴灌,让爱更受用。像“爸妈食堂”这样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开封有很多。不做“漫灌式”服务,不搞走过场公益,我市公益项目设置重在“细”,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一张小账单,让温情在人与人之间默默传递;一面爱心墙,开出朵朵崇德向善之花。我市有一个叫“墙上便饭”的公益项目,你去吃饭时,可以多付一笔钱,将账单贴在饭店内的爱心墙上,为后来的弱势群体买单。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却献出爱心、得到温馨,这种人人可为的项目,积少成多,汇聚成强大的崇德向善的能量。

      滴水汇聚,形成江河。目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水滴”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2485人,分为校、院两级管理,有1支校级志愿服务总队和12支项目化、专业化的院级志愿服务队,形成了较为完善、稳定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精细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志愿服务精神的践行者。

      到沿黄村镇宣传环保知识、节水护水知识;到黄河滩区开展“净滩行动”保护母亲河;到社区开展科普宣讲、义务劳动、义务维修;到敬老院、学校开展心理疏导、关爱陪护志愿服务活动;与祥符区刘店乡郭井村、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等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送服务、送温暖,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小水滴”志愿服务队已形成项目化运作、精准化服务。

      汴地有爱,传递温暖。围绕国际志愿者日的主题,在市文明办的组织下,我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以及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行动,开展“汴地有爱 因为有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送理论、送健康、送温暖、送欢乐,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强大社会正能量。有疫情筑防线、有汛情就上前,哪里艰险,“汴地有爱 因为有你”志愿服务活动的旗帜就飘向哪里。

      无声面馆,为爱而来。大同刀削面馆老板孙学青和孙斌2010年发起“无声面馆”助残就业项目,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专门安排聋哑人就业。该项目运作10余年来,已为上百位聋哑人提供就业岗位。他们有的学会了手艺,立了业;有的找到了伴侣,成了家;有的虽已不在这里上班,但是逢年过节仍会回来看看。该项目倾力倾心帮助残疾人就业,向残疾人传递“无声大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河南大学有个名字很好听的志愿服务队——“蒲公英”,至今已发展成为100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涵盖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爱心支教、文化传播等多功能的爱心团队,填补了基层基础教育艺术课堂的空白,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梦想。

      扎根开封土壤,从小处着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把公益项目当作一项事业来干,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细枝末节,为历史厚重的城市穿上了一件爱的外衣,激发出开封勇做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无限动能,让城市越来越文明,人民越来越幸福。(全媒体记者:刘延超)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