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医疗保障系统积极推动医保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医保服务水平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予杰报道 近日,我市居民王女士因腰部扭伤到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门诊就诊,体验了一次“看病缴费不带医保卡,不用在窗口排队,只需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完成”的医保结算服务。
高起点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自2019年1月市医保局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封市医疗保障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全国统一医保平台应用,为参保信息查询、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等提供应用支持。通过惠民医保、智慧医保建设,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率先上线医保信息平台,汇聚全国医保“通用能力”。开封市作为河南省医保信息平台上线试点城市,先后完成了前期调研、运行测试、国家平台竣工上线等多个里程碑,用7个月时间创造了河南省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医保速度”。目前,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有效覆盖了我市2245家定点医疗机构、785家定点零售药店,在药店结算超263万笔,门诊结算超731万笔,住院结算超58万笔,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超8万笔。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已经在异地就医结算、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智能监管、药品集中采购、医药价格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对改善民生、优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执行统一业务编码标准,形成全国医保“通用语言”。国家医保局制定并发布了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医用耗材等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开展动态维护,初步形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全国医保“通用语言”。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网上医保业务通办等工作,所形成的医保大数据也为医保筹资、待遇保障、支付制度、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基金监管等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和支撑,促进医保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加快推进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广医保电子凭证,打造全国医保“通用介质”。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推出了医保电子凭证,它是打通医保全流程便民服务的金钥匙,也解决了过去参保人实体卡携带不便、挂失补办困难等问题,方便百姓就医购药。截至目前,我市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激活用户超206万,2000余家医药机构已支持医保电子凭证就医购药,已累计结算超71万笔。
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有效地提升了医保公共服务能力,在医保领域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打造就医购药“新模式”。使用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功能,参保患者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完成结算,切实有效改善就医流程,解决患者排队缴费的问题,使整个就诊过程更加有序合理。二是助力疫情防控。疫情期间,通过电子凭证实现互联网医保服务无卡办理,避免实体证、卡的直接接触,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切实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优化“互联网+医保”服务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