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书记高建军在十二届市委常委会第28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予杰报道 5月6日,市委书记高建军主持十二届市委常委会第28次(扩大)会议并讲话。连日来,市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高建军书记的讲话精神,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坚决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人社各项工作中。
贯彻精神及时“学”,多层次多角度融会贯通。5月13日,市人社局召开全市人社工作电视电话会专题传达学习高建军书记讲话精神;5月18日,市人社局召开局党组会议专题深入学习;5月19日,通过人社学习大讲堂“每周一课”开展研讨活动,局班子成员带头谈学习感受、谈思路谋划、谈落实举措。5月20日,市人社局在全系统开展学习高建军书记讲话精神撰写心得体会活动,深刻理解把握两个“毫不动摇”的实质内涵,坚持把“16136”总体工作思路和“16136”工作推进机制铭记于心、力践于行,切实增强抓政策机遇的敏锐性和主动性,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深入研读重点“悟”,准确把握领会精髓要义。5月16日至20日,市人社局机关党委开展“跟着书记看发展”学习周活动,梳理汇总应知应会25条,系统上下利用班子会、周例会、党支部会等节点,对高建军书记讲话精神再学习,对有关要求再强调,确保了讲话精神入心入脑、常讲常议,确保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一是明形势。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更加深刻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守牢疫情等安全底线,毫不动摇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谋发展。精准对标“16136”总体工作思路和“16136”工作推进机制,时刻保持“谋划自升官三级、落实自降职一等”的自觉,坚持“立足人社看人社、跳出人社看人社、立足岗位看人社”的思维方式,拿出新的招数、管用的招数,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难题、抓改革、迎机遇、促发展。三是抓落实。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以“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监督问责”为导向,用好发展政策,树牢“四个导向”,强化“三个抓手”,用好“四项制度”,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争做“开路先锋”。
紧盯关键扎实“做”,查摆问题守牢安全底线。按照高建军书记讲话精神,聚焦重点难点,查摆系统内部的工作盲点,综合施策推动人社系统政治生态向上向好。一是扛稳疫情防控责任。严把“出入关”,常态化实行“一查三码、一测体温、一戴口罩、一登记外来信息”,设置外来人员等候区与发热人员临时隔离区。开展“汴地有爱 与沪同心”专题支援上海活动,捐助各类物资100余箱。二是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刻汲取湖南长沙“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和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追责问责案件教训,5月9日启动“安全生产暨房屋安全月”活动,对全系统及61家技工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消防安全、房屋安全进行系统排查;5月12日举办防灾减灾讲座暨消防应急演练;5月20日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干部职工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守好社保基金安全。深入贯彻省纪委、省人社厅“3.25”社保基金管理专项整治和提升年工作要求,高标准完成自查自纠阶段的重点工作,查摆问题265项,完成整改200项,全面落实电子社保卡扫码、指纹登录,取消用户名口令访问;在全市完成支出户、代发户11家银行的协议签署;回收社保睡眠卡6.4万余张,应用锁卡1.2万余张,有效防范社保基金管理风险。四是妥善化解重复信访积案。严格落实省人社厅和市信访工作要求,开展集中治理人社领域重复信访积案百日清零专项行动,市、县(区)联动,实行“清单式”管理,全面摸清原始诉求、信访过程、基本现状、问题症结和社会关系,加大对疑难案件的研判力度,落实“双报双排”工作机制,做到“日有调度、周有排名、月有点评”。目前,交办的225起重复信访积案已化解204起、化解率90.7%,位居全省前列。
开拓进取创新“谋”,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把握高建军书记讲话精神,创新提出人社“16156”工作思路,坚持基础性工作当先进,重点任务打头阵,立足实际,拉高标杆,谋划实施九大工程。一是大规模实施“13552”康养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做好国家级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二是加快成立人才集团,筹建开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三是筹划组建“3+3+N”技工教育沿黄产教联盟、开封市技能人才评价指导中心、开封市技能人才研究院;四是重点实施人才倍增计划,激发企事业单位人才活力;五是全面推动人社业务流程再造,加速推进人社工作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快办、免审即办”的便捷服务;六是稳定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七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14595”推进工程;八是举办开封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申办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和全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取得好成绩;九是围绕“六个重大”,积极推动“考试经济”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城乡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