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热土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记开封市人社局驻尉氏县邢庄乡拐杨村第一书记郑先功
渐入隆冬,天寒地冻。1月4日下午,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在尉氏县邢庄乡拐杨村疫情防控卡点,开封市人社局驻村第一书记郑先功带领工作队员仍坚守在一线。“我们的第一书记经验丰富,头脑活络,办事认真,自打来到我们村后,可是办了不少好事,有他在,我们心里更有底,生活更有盼头……”说起开封市人社局驻尉氏县邢庄乡拐杨村第一书记郑先功,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一副敦实的身材,一脸阳光的笑容,一身朴素的衣装,这是郑先功给人的第一印象。2021年4月,他肩负组织的重托,来到偏僻的小乡村拐杨村,用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俯下身子,扎根基层,为民解忧,一件件、一桩桩真情帮扶的事迹如涓涓细流,温润着拐杨村百姓的心田。
拐杨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资源短缺。为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驻村以后,郑先功把行李和大包小包都带来了,把“家”搬到了拐杨村。尽管家里还有正上高中、学习紧张的孩子,但忙于工作的他,舍小家为大家,周末也住在村里,只为能够第一时间帮村民排忧解难。“郑书记什么事情都为我们着想,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采访中,村民们纷纷围上前来,激动地对记者说。
2021年4月,拐杨村的大蒜丰收了,但销路却成了问题,不少种植大蒜的脱贫户愁眉不展。刚刚来到拐杨村的第一书记郑先功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自己的战友、同学,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了拐杨村2000多斤大蒜,帮助脱贫户解决了燃眉之急,受到脱贫户的好评。
当年4月至6月,郑先功看到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要到乡里和县里社保部门,进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有的老人腿脚不便,认证很是困难,就利用自己在人社部门工作,熟悉相关业务的优势,下载手机APP,为大家进行了认证,使大家免去了奔波之苦。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说起这件事,总是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连声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拐杨村有对年过八旬的杨东成夫妇,去年6月因病需要到医院就诊,但因其社保卡丢失,不能正常就诊,两位老人非常着急,郑先功了解情况后,从尉氏县驱车几十公里,赶到市民之家,为老人补办了社保卡,并激活供老人使用。
每逢重大节日,郑先功总是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到拐杨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给贫困人员送去温暖和问候,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7月1日,恰逢建党百年,郑先功带领工作队员,为该村24名党员拍照,制成光荣榜,并为60岁以上党员进行慰问,发放了大米、食用油和鸡蛋等慰问品。
当年七八月间,尉氏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郑先功不顾个人安危,没日没夜上坝巡堤,他还自费500多元购买水和食品,慰问防洪抗灾一线人员。
当年8月,洪水刚刚退去,新冠肺炎疫情却又出现反复。郑先功看到村里卫生条件差,而当地防疫物资不足。就多方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村民捐赠防疫及消杀物资15000余元。
郑先功到底为村民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看到村里新增的监测户杨臣英家生活困难,他不声不响悄悄塞给他1000元钱,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村民杨小五突发脑干出血,病愈后生活不能自理,郑先功又跑前跑后,协调县残联为他办理残疾证,让他今后能享受到国家的残疾优惠政策。看到村里的五保户和孩子们衣着单薄,他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多元,为他们购买御寒的衣物。
在郑先功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的拐杨村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寒冬里的拐杨村一片火热景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强农富民项目落地生根;从改善村居环境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广袤乡野上,郑先功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正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重任在肩的使命感,紧握“接力棒”,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冬日暖阳,郑先功,这个敢于担当、默默奉献的驻村第一书记,正以十足的精神,百倍的努力,继续投身到他热爱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去,为拐杨村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全媒体记者:王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