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踏踏实实办实事
11月8日清晨,包公湖碧波荡漾,虽已是初冬时节,冷风丝毫没有减少人们晨练的兴致,跑步的、练剑的、打太极拳的应有尽有,将美丽的湖景衬托得更美。“环境美了,我们在这里晨练,心情当然好。”一位打太极拳的老大爷笑着对记者说。
近年来,鼓楼区委、区政府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动力和目标来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市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鼓楼区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聚焦重点问题 突出问题导向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鼓楼区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第一步,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生产一线、窗口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征求建议,为开展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明确工作责任,密切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方面,在倾听民声、畅通民情、凝聚民力、解决民忧上狠下功夫,聚焦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制定项目台账和重点项目清单,明确阶段目标,定期反馈进度,确保项目落实。截至目前,鼓楼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台账共有195项,已完成130项;鼓楼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共有31项,已完成11项。
鼓楼区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文明实践志愿者行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卫生健康、政策宣传等多个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解决“难点” 清除“堵点”
鼓楼区紧盯群众办事“难点”“堵点”,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该区政数局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企业开办专区”,实行企业办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同时推广“河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网上服务平台”在线申请办理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大大加快了后台办理速度,提高办事效率,缩短企业办事时限,解决企业办事难问题。该区通过评选“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和“文明服务标兵”,调动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该区医保局为辖区特困群众安排专人对接,认真解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相关政策,积极协助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为其办理医疗救助相关手续,帮助群众解决医保报销难题,获得群众称赞。
今年7月下旬的极端天气,使鼓楼区灾情严重。鼓楼区迅速组织人员实地查看受灾情况并指导农田防汛排涝、秋作物田间管理,及时印发关于加强雨后秋作物田间管理的通知,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和宣传横幅等引导群众进行灾后改种、补种等生产自救工作,及时采购农药、有机肥并发放到户,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鼓楼区住建局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积极与各办事处对接,排查辖区受灾房屋1.2万余户,其中坍塌受损房屋114户。该区民政局共为130户受灾群众发放救助金222300元,为251户受灾群众发放爱心救助包,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全力搞好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防止因灾返贫和因灾致贫情况出现。
老旧小区改造 改出“精气神”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点多面广,群众关注度高。鼓楼区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把群众呼声作为启动改造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鼓楼区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原则,因地制宜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完成管网、道路等改造基础上,完善社区党群服务、文化活动、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便民功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目标。
鼓楼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牢牢把握三点:一是力求从“能住”到“好住”。板桥小区改造项目中,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拆除违建,整治“蜘蛛网”,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下水管网,消灭小区内的“泥巴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脏乱差状况,改善小区环境。二是从“住有所居”到“住的宜居”。西苑小区改造项目中,进行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260平方米的西苑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满足老年人对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三是深挖小区历史底蕴,将老旧小区改造为“花园洋房”。民政局家属院、伊园小区改造时,注重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小区改造后配套公共设施,健全小区管理规章,环境更加宜居,得到群众广泛拥护和支持。小区居民自豪地说:“过去老房产卖不出去,现在成了‘抢手货’。”
据鼓楼区住建局局长张培军介绍,鼓楼区2021年1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在施工,目前已完成40%,惠及群众7379户,涉及233栋楼,建筑面积66.98万平方米。改造过的小区路平了、灯亮了、绿化补植了,小区环境好,群众心里暖。(全媒体记者:刘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