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巾帼英雄血染的风采

开封手机报 03-18 07:07 责编:陶宋之 我要分享

  建成19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个具有红色故事的村庄纪念馆党史教育基地,不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近年,杞县通过“讲好红色党课”“争当红色先锋”“创建红色名片”扩大了党课覆盖面、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红色旅游和致富产业名片,为基层党建嵌入了红色基因,让老区精神放射新时代光芒。

  杞县是河南省14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睢杞太(水东)革命根据地中心,是革命武装与日伪顽匪对垒的前沿阵地,是冀鲁豫、豫皖苏、鄂豫皖三大革命根据地的边沿,是华中与华北联系互通的咽喉。

  “革命战争时期,杞县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这其中也有不少巾帼英雄光荣牺牲,她们血染的风采,时时激励着后人。”3月14日,杞县县志办主任刘慧敏心潮澎湃。

  侯淑琴弥留之际

  嘱咐儿子将革命进行到底

  侯淑琴(1910~1948),杞县城关镇人。1943年任中共杞北办事处县城地下交通联络员,协助丈夫崔连仲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机智勇敢,擅长化装,执行任务,出入敌群,数年无一失。丈夫遇难后,她与党组织中断联系,经辗转查访3个多月,在民权县尹店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为革命,为夫仇,我决不怕牺牲。连仲死了,任务由我完成;我死了,还有儿子,革命一定会胜利!”这是侯淑琴向党组织做出的承诺。她被任命为杞县县城单线地下联络员后,多次巧妙传送信息,使敌方多次受挫。她将县城敌军防务情况传送我军,为华东野战军解放县城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

  睢杞战役中,被解放军阻于杞县城东的国民党部队欲转道兰封、民权东进。侯淑琴侦察情报后,立即携子崔凤廷伪装探亲,步行几十公里到杞北黄土岗向组织报告,返回时途经田程寨村被敌盘查,遭到酷刑审讯,昏死数次,始终未暴露身份,敌人把她抛于荒野。

  侯淑琴因刑伤过重,弥留之际,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父母遗志,不怕牺牲,将革命进行到底。

  1998年,侯淑琴遗骨被移葬至杞县水东革命烈士陵园。

  何如顺背重伤员转移

  枪林弹雨中身中数弹牺牲

  何如顺(1920~1942),又名何宇辰,杞县城关镇人。

  1938年6月,日军入侵杞县,她参加了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担任医务工作。同年10月,她随军东进豫皖苏边区,任支队休养所护士长,带领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以中草药、土单验方和自制的镊子、纱布、绷带为伤病员治疗。

  1940年,该休养所驻淝河一带,由于日、伪、顽、匪交替窜扰,为保证伤病员安全,只能分散寄住群众家里。何如顺经常女扮男装到各村巡回治疗,遇到重伤员,就日夜守护,发现敌情,迅速转移,敌人几次包围都扑了空。

  1942年秋季的一天上午,日伪军千余人突然来袭,该支队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敌展开激战。枪林弹雨中,何如顺背着一名重伤员向安全地带转移时,被敌人的机枪封锁了去路,身中数弹,同伤员一起牺牲。

  新四军第四师授予何如顺“模范卫生人员”称号。如今,何如顺葬于安徽省宿县烈士陵园。

  王雨琴14岁参加革命

  用歌声唤起人们抗日激情

  王雨琴(1924~1939),又名王守琴,柿园乡化寨村人。生于革命家庭。8岁杞县大同小学就学,13岁考入中学部,在父亲王乐超(中共党员,大同中学教师)和校内革命师生影响下,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38年6月日军占领杞县时,她年仅14岁,随革命师生参加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能歌善舞,在行军途中,常常走进乡村做宣传鼓舞工作,不断扩大革命队伍。新四军四师拂晓剧团成立后,她成为一名演员,深受抗日军民的喜爱。她用歌声唤起千万人的抗日激情,为扩大豫皖苏边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9年8月下旬,她在行军途中不幸染病。部队抵达新兴集后,该剧团为迎接9月1日新四军祝捷大会紧张排练,她带病参加,多次晕倒在排练场上。

  “这点小病算什么!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大家排练!”组织上要她去后方医院治疗,她坚持不肯。次日病情恶化,在涡阳县黄庄新四军后方医院病逝,年仅15岁。

  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亮说:“杞县境内曾牺牲了三位地(特)委书记,160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杞县不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把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全媒体记者:汪少冲;通讯员:司利强,叶中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