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发展谋良策 履职为民谱新篇——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所提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工作回眸
古城开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开封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成效明显。
华灯初上的夜开封。
城墙公园已经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履行代表职责的重要体现。2020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克服疫情影响,聚焦中心工作,牢记为民初心,创新监督机制,让代表的呼声有回应,让人民的诉求有着落,让家乡的发展更出彩。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确定了2件议案。会议期间及会后代表共提出建议402件,共由65个单位承办。受2020年疫情防控影响,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了网上交办的措施,将议案、建议通过市人大议案建议网络处理平台交市政府及有关承办单位研究办理。
目前,代表们提出的这些议案和建议办理情况如何?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记者进行了采访。
办理结果:代表满意的占建议总数的92.1%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及会后共收到代表建议402件,经过逐件分析分类批办,分解为595件。目前,这些建议均在法定时间内办理并答复代表。从办理情况看,所提建议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336件,占总数的56.47%;所提建议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232件,占总数的38.99%;所提建议因目前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需以后解决的27件,占4.54%。从代表反馈情况看,满意的548件,占总数的92.10%;基本满意的40件,占总数的6.72%;理解的7件,占总数的1.18%。
为了推进办理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办积极深入对口联系单位,检查督促建议办理工作,抓好回访情况与反馈意见不符以及抓好不满意件重新办理与答复的督办工作,还通过提高专题视察质量、强化督办会议效果、采取信息化手段督办、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等方式,加大跟踪问效力度,提升办理效果。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加强领导明责任。市政府始终把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代表联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裁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办理工作,下发文件量化、细化办理工作任务,在全市形成了上下重视、层层落实、全面推进的工作合力。承办单位建立了“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协调、科室人员承办”的办理工作机制,做到任务、人员、措施“三落实”,努力做到办理的每件建议都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
健全制度强组织。建立健全办理工作制度,规范办理工作程序,严格考核办法,为确保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各承办单位克服疫情影响,精心组织,强化保障,做到了疫情防控与办理工作“两不误”,绝大多数承办单位按时完成了办理工作任务。
突出重点保民生。各承办单位将办理工作与全市十件民生实事、破解民生“八需八难”百项任务清单和“五个重大”工作要点等项工作进行对接,对于涉及民生方面的建议,相关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提出切实可行的办理意见,,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办理成效。
制度创新 市领导领办督办代表重点建议制度“落地开花”
去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联合市政府、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市领导领办督办代表重点建议制度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市市领导领办督办代表重点建议制度的建立,是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提高代表建议办理实效和促进履职成果转化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
《实施意见》对市人大代表重点建议的领办、办理和督办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一府一委两院”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到重点建议办理任务后,要在7个工作日内研究制定办理方案,明确办理工作的目标、责任、期限和具体措施等,并向承办单位或有关部门及时下发通知,分解落实重点建议的办理任务。承办单位要高度重视重点建议办理工作,由“一把手”亲自抓好,对于涉及多个承办单位的,要明确牵头单位,经领办领导同意后组织实施。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办事)机构要按照联系部门单位分工要求,对代表建议实行对口督办,对代表反馈不满意建议跟踪督办,对回访代表不属实进行重点督办,让代表建议更好落地。
经过市人大常委会筛选和推荐,从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402件建议中选择了9件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作为重点建议,由市政府有关副市长牵头领办,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跟踪督办,通过视察调研、座谈回访等形式,协调和督促重点建议的办理工作。截至目前,9件重点建议已全部办理答复完毕,从办理结果看,9件重点建议已经全部纳入工作规划,从反馈意见看,代表对9件重点建议的办理工作全部为满意。
“市领导领办督办重点建议制度首次执行便取得实效,为代表建议高质量办理积累了成功经验,将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重视代表建议处理工作,树立办理工作更高标准,推动督办工作更加高效,激发代表依法履职更加积极主动。”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抢抓机遇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开封强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开封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杨杰等10名代表提出《关于建设黄河至开封西湖生态走廊、文化走廊,助推我市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议案》。
市政府高度重视此件议案办理工作,通过成立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科学规划、确定重点工程实施、启动示范段建设等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立机制,高位推动。我市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例会制度,将黄河、大运河、宋都古城三大战略统筹协同,纳入例会制度统一部署。
规划引领,主动对接。明确了打造“三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五个一”工程的主攻方向,确定实施了加强生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六大任务举措。委托国家发改委国地所、黄委黄勘院等单位,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黄河滩区、水生态文明”3个顶层规划,全面编制了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开封水生态文明及四水同治总体规划、沿黄区域总体城市设计等6个相关规划。积极对接国家、省“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研究谋划,在国家、省层面争取主动。
夯基垒台,谋实项目。持续补充完善项目支撑,全市已形成818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的黄河流域项目储备库,谋划了宋都古城保护展示、南水北调入汴等一批重大工程,制订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20项重点任务,推进实施68个引领性、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1740亿元。
示范带动,打造地标。谋划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一带一馆一城一中心一讲述地”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与支持,丰富和彰显了河南“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内涵。
生态优先,加快建设。推进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该工程东起柳园口险工、西至黑岗口险工、向南沿西干渠连通黑岗口调蓄水库,总长度约21公里,面积3876亩,总投资13个亿。在确保黄河安澜基础上,一体构建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成为母亲河畔的生态廊道、“绿色飘带”。其中,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段长7.5公里,面积约1650亩,投资5亿元,目前项目总体已完工95%;黄河大堤段长13.5公里,面积约2226亩,投资8亿元,现完成进度85%。
开封城墙保护、开发和利用 推动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开封城墙保护、开发和利用,是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时代开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戴继田等12名代表提出《关于打造开封“古城墙公园”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议案》。
市政府高度重视此件议案办理工作,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开封市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开封城墙维修展示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墙相关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有序稳步开展。
加强规划,谋实项目。聘请国内著名城市保护与规划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领衔,对宋都古城进行全方位调研摸底,编制了《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该规划已经市人大十五届常委会第10次会议审议通过。启动开封城墙保护利用规划》以及对大南门、宋门、曹门保护展示项目本体保护方案和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围绕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谋划了城墙贯通工程等重大项目,梳理了2020年实施的六大类40余个项目,形成了总投资近336.4亿元的项目库。
加速保护,完善保障。自2007年开始,开封城墙保护维修工作分期、分段有序推进,近三年先后拨付财政资金7200万元用于城墙本体修缮工作,并于去年出台《开封古城保护条例》,为开封城墙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法律保护。
深挖内涵,讲好故事。积极推进开封城墙申遗,打造开封城墙精品夜游演艺项目,打造“城墙文化经济带”,充分将菊花文化、灯会文化与城墙文化结合起来,深挖开封城墙文化内涵,讲好城墙故事。
加快建设,优化环境。一方面加快畅通古城部分道路交通,另一方面加快城墙绿地建设。截至目前,城墙外部环城公园已初见成效,与开封城墙、护城河共同形成了重要的城墙文化展示空间,切实增强了古城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先后开展“开封四月最清明·全民读诗喊红包——王立群教授为您推荐诗单”线上读诗、“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2020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中国·开封)、“宋词中国·世界开封”、“金夏有约·云赏汴梁—开封文旅暑期百场云直播”活动,推出了“夜开封·欢乐宋”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及精品线路,为充分展示开封城墙魅力,提升开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全媒体记者:张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