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与修缮:激活沉睡基因 注入时代新彩

开封手机报 11-21 05:33 责编:王冠 我要分享

  12(2145916)-20201120225705.JPG

  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

 古城体育公园,市民健身休闲好去处。 资料图片

  宋都古城是目前国内外屈指可数的整体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大古都”城池,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如今依旧保持着1000多年前的城市格局。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拿着相机的游客闲庭信步,来来往往的市民骑着电瓶车,车篮里水嫩的青菜、蹦跳的河虾,一派悠然闲适的生活。

  古今交融,并无违和之感。这得归功于开封古城保护的新模式。在宋都古城保护利用探索实践中,我市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一以贯之、初心不改的坚守与担当,持续完善规划体系、夯实法治根基、健全保护机制、加强研究阐释,进一步激活沉睡文化基因,为开封注入时代新彩;进一步延伸了古都开封的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目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统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努力把宋都古城打造成黄河流域古城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典范。

  守正创新

  传承黄河文化根脉

  一箱铜钱、三尊鎏金铜像、保存完整的青花瓷器……11月18日下午,在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现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详细地向记者介绍着最近的考古发掘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自今年10月以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进展顺利,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标本,对州桥本体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是在明代桥面铺石边界东侧新发现了另一个桥券,二是经过严格测量发现州桥桥面南北跨度为25.4米,而不是原来的17米或20米。”王三营说,“这些新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出土文物种类,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州桥也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为我们印证中华文明辉煌时代打开了一扇窗。同时,汴河遗址上千余年来形成的文化层,也清晰地昭示出古城与黄河非凡的生命历程,让更多的开封人看到文化的魅力。

  开封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既有“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奋斗不息的黄河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正如市委书记侯红所说:“我们每一届班子都高度重视文化的优势。”

  开封是八朝古都,不缺文化资源,然而屡遭水患、兵灾,3次被彻底摧毁,6座城池淤埋地下。如何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需要激活文化基因。

  如何激活文化基因?“十三五”期间,开封突出高端引领,坚持高位推进,健全了“十个一”推进机制,探索了“五个全域”路径,谋划了古城墙、千年中轴线、大运河及水系“三条文化带”。在活化文化资源上,推动文化资源向项目、向产业、向发展新动力转化。仅2020年,我市就以黄河文化传承、“三条文化带”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文旅景区提升等为重点,谋划确定33个重大(点)文旅产业项目,总投资829.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4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市还编制完成了20多项古城保护规划,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为持续做好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大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通过深入挖掘与弘扬厚重的历史积淀、“非遗”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建设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国有博物馆共33家,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此外,大宋文化年、开封艺术节、上元灯会、两宋论坛、国际动漫节、非遗进景区,以及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两大国家级节会活动,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城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先后完成了13.5平方公里的开封城墙保护修缮贯通工程,10.2公里的宋都水系、“一渠六河”和“十湖连通”工程;先后开展了多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激活沉睡文化基因、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古城保护利用、传承城市文脉、增进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坚持“一号工程”一以贯之,坚持古城整体保护与修缮一以贯之、坚持保护修缮城墙一以贯之、坚持打造北方水城一以贯之、坚持做强宋文化品牌一以贯之,强化古城保护责任使命,把古城保护作为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完善规划引领体系,先后编制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将地上文物的保护和地下文物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宋都古城完整的规划体系,系好古城保护“第一粒扣子”。

  ——完善法治支撑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封古城保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为我市新时期古城和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变被动为主动,建立了开封市考古学的基本序列,再现了历史场景,增强了历史信度。近年来,开封变被动为主动,相继开展了顺天门遗址、州桥及汴河遗址、永宁王府遗址等发掘工作。北宋东京城、明开封城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上下对古城和文物考古工作的认识。

  ——完善研究、交流、传播体系,同故宫博物院等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整合文物系统、高校和古都学会等研究力量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推动近30处文保单位对外开放,使各级文物走向民间、走向群众,提升开封北宋东京城影响力。

  “活起来”的文化,让开封城市魅力更足、发展动力更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现在,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特别是大南门瓮城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已初见成效,曾经被民房遮挡的古城墙,显露出古朴沧桑的面容。就在古城墙脚下,“一渠六河”风光旖旎,人们欢声笑语,生活得幸福美满。

  行稳致远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爱一座城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给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

  “讲好五千年中华文明,离不开北宋东京城。北宋东京城的‘根’和‘魂’在黄河,而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今年10月29日,在河南省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庆柱说,只有充分解读“根”和“魂”的关系,才能充分解读好家国、城、河的关系。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只有坚持守“根”护“魂”,才能真正做好古城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展示,实现开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古都开封注入更多时代新彩。

  2019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建立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确保高层次、高标准统筹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成立河南省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凸显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掀开了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的新篇章。

  市委书记侯红多次在河南省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会议上强调,宋都古城作为中华文明的实证,是展现中国历史文化顶峰宋文化的窗口,是研习历史的基地。保护好这座古城和历史遗迹,是每一代人“守土有责”的重要义务。我们要坚决落实好省领导协调机制历次会议部署的每一项任务,把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真正做好做出彩,高质量建设“黄河明珠、八朝古都”。

  面对新时代古城保护的永恒话题和历史担当,市文物局局长魏培仕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古城整体保护、活态保护、有机保护的思路下,为实现开封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增强底气和自信,让古城开封焕发时代新彩。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进一步展示中华文明、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丰富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

  ——聚焦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古城全面复兴,以“三区一基地”、“一带、一馆、一城、一中心、一讲述地”5个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为载体,实施开封城墙贯通工程、千年中轴线展示工程、宋都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宋都古城全面复兴。

  ——依托《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突出抓好“三条文化带”和“四厢二十坊”,将古城墙文化带打造为生态旅游环和文化创意产业带,将千年中轴线文化带打造为宋文化传承展示主轴文化带,将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打造为古城水生态公共文化体验带。“十四五”期间,以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为重点,实施古都风貌再现工程,用“绣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依托《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对地下遗存实施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与活化展示,加快州桥和汴河考古发掘及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设速度。计划“十四五”时期逐步对夏都老丘、北宋皇宫、大南门瓮城、朱雀门等进行考古发掘,形成地下考古遗址连廊,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馆,打造具有开封特色的“馆、址、园”三位一体展示利用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及北宋东京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好黄河故事、运河故事、城摞城故事、宋文化故事。

  ——运用数字技术、5G

  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宋代可移动文物、宋代文化遗址、宋代文献资料、宋文化记忆四项宋文化数字化活化工程,形成“地下北宋东京城、地上真实开封城、云上风雅大宋城”的立体多元展示格局,生动再现宋都古城的前世今生、重要场景和重大历史事件,让静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全新的文化活力。

  ——优化古城保护大环境,实施古城水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人才支撑工程,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古城和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形成有力的古城和文物保护支撑体系。

  “这样的体验太有意义了,圆了我多年的考古梦。”11月18日,在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市民马先生一边听专业老师讲解,一边利用“考古”工具在模拟发掘现场进行手工体验。在模拟“土层”的“寻宝”过程中,群众体验考古的乐趣,感受千年宋都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

  如今,有4100多年历史的开封城,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十三五”期间,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50.6%,为古城保护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市黄河文化生态游、乡村观光体验游、城市休闲度假游、文博研学游备受游客青睐,累计接待游客531.46万人次,同比增长2.6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26亿元,同比恢复97.24%,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对这座古城,开封人民始终满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珍爱之心,文化自觉更加清晰,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走实走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以最浓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做好古城保护与修缮这篇大文章,为这座文化古都注入更多时代新彩,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中原更加出彩开封绚丽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