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91岁老人潘双林:穿着捡来的衣服 却捐款近30万元

洛阳网 08-12 09:45 我要分享

爱笑的潘双林老人

近日,91岁的潘双林老人坐公交车从瀍河区赶到涧西区,委托洛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简称军休三所)的工作人员,给困境儿童捐款2万元。

  潘双林是一名军休干部,仅自2008年以来,他已捐款近30万元。“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我应该回报社会。”这句话,他总是挂在嘴边。

  他生活节俭 废物利用是其生活方式

  记者是在瀍河区一个老旧小区门口见到潘双林的。那天室外温度38℃,潘双林笔直地站在那儿,全然不像年过九旬的老人。

  走进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一间不大的屋子,角落里放着一张单人床,空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储物盒、半旧的鞋帽等杂物。“这些都是我从外面捡回来的,是别人丢掉的东西,我觉得它们还有利用价值。”潘双林说着,指了指自己身上的衣物,从头上的草帽、腰上的包到脚上的帆布鞋,都是他捡来的。

  环顾四周,整间屋子里最为贵重的东西,要数门口的电视。每天的《新闻联播》,是潘双林必看的节目。潘双林的女儿潘彩云告诉记者,自从她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坚持独居。父亲生活节俭,从不在外吃饭,对吃穿毫不讲究。

  记者了解到,出生于1931年的潘双林是原空军工程学院讲师,享受正团职退休待遇。他主动放弃军休所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老伴儿一起住进了一个老旧小区。为啥要这样做?他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他曾修过战斗机 退休后义务为居民修家电

  潘双林不愿麻烦别人,自己却从不怕麻烦。

  潘双林曾是小区的“义务管家”,雨雪天清扫道路、定期收水电费等工作,他都亲力亲为。此外,他还利用一技之长,义务为小区居民修理家用电器。

  电饭锅、电风扇、热水器……邻居们都知道,坏了的家电送到潘双林那儿,准能被修好。“修理家电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到一些零件。这个时候,我捡来的东西可发挥了大作用!”潘双林得意地说。

  对于潘双林的维修技术,邻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是老潘的老本行,过去他可是修战斗机的!”

  原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不久,当时正在我市一所初中任教导员的潘双林响应祖国号召,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希望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参军后,我被派往东北一所航空学校学习。”潘双林回忆,当时,他进校门一看到飞机,就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珍惜学习机会,很快掌握了航空知识及无线电技术。后来,他被调往驻上海的空军部队任机械员。

  积极上进的潘双林,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提升自己。1957年,他考上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原空军工程学院任教,1985年退休。深圳一家企业曾高薪聘请他,但他毅然拒绝了。

  “退休后,我继续为部队服务,直到70岁才回到洛阳。”潘双林说。

潘双林老人为困境儿童捐款

他乐于助人 累计捐款近30万元

  助人为乐是潘双林回报社会的方式。除了帮助身边的人,这个老党员也乐于向陌生人伸出援手。

  “潘老看新闻得知哪里有灾情或者有人生活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捐款。”军休三所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对方提供的一份“爱心账单”上看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潘双林捐款5万元用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潘双林捐款3万元助力抗疫……仅2008年至今,有票据可查的捐款就有近30万元。此外,老人还多次援建希望小学、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

  在采访中,提起年轻时的参军经历,潘双林思路清晰,说完觉得意犹未尽。一提到捐款助人的事儿,他却总以“年龄大了,记不清了”搪塞过去。

  如今,潘双林外出时总随身带两个包:一个大的帆布包用于“收获”——在路边碰到有利用价值的废品,就装在包里带回家;一个斜挎的黑包用于“赠予”——碰到生活困难的人,就从包里拿些零钱给对方。

  “我不讲究吃穿,只要我还能干,就会继续为社会做些小事儿。”潘双林说。

责编:刘玉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