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运河沿岸历史文脉

河南手机报 07-22 10:08 我要分享

2022年07月21日 刘 涛

回溯历史,大运河永济渠段即卫河,由古代清水、屯氏河、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从东汉末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卫河及其前身始终对沟通华北与中原、西北和华东之间的商贸物流发挥积极作用,一直承担繁忙的航运任务,而整个卫河流域在中国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交通运输体系演进、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中也向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首先,卫河流域西越太行,东接齐鲁,南连河洛,北衔燕赵,在地缘政治上恰处于中央政权安定天下的战略枢纽,其区划的整合、切分对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稳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卫河流域分别设立大名府、彰德府、卫辉府、东昌府等,分属河北、河南、山东三省。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大名府为“南北津途,咽喉所寄也”。卫辉府“大关天下之胸”;彰德府是“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东昌府“转输所经,常为南北孔道。且西连相、魏,居天下之胸腹;北走德、景,当畿辅之咽喉”。抗日战争时期,以卫河流域为核心的冀鲁豫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中,冀鲁豫解放区人口达2000多万,占全国解放区的五分之一,成为刘邓、陈粟大军战略进攻的重要后方基地。

其次,卫河及其沿线地区除具备运输东南漕粮和军用物资到华北前线的功能之外,更对于促进东部沿海和山(西)陕(西)、中原的物资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编撰的《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明确指出,“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航运任务,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因水源越来越少,导致水运中断”。隋唐时期,在洛阳设置了国家级大型粮仓含嘉仓向关中转运漕粮,其重要来源即包括卫河流域的隋州、冀州、魏州等处,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清朝末年,铁路初兴,德国著名学者李希霍芬在山西、河南考察后首倡用连接河南、山西和沿海港口的铁路解决两省优质原煤的外运问题。受他的影响,英商福公司最终决定先在河南修筑道口至怀庆府清化镇的道清铁路,完成后往西向泽州(今晋城)、往东向大名、济宁继续拓展。道清铁路1907年建成通车,以道口镇卫河码头为终点,主要将焦作产优质原煤转运京津。抗日战争中,道清铁路新乡至道口段被拆毁后未再恢复,其余线路大部分被新中国成立后修筑的新焦线和焦枝线所覆盖,而它开启的西煤东运铁路水路联运方式也在新菏兖日铁路、瓦日铁路中得到延续。

第三,以卫河连结黄河与海河两大水系,既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在制定运河修治策略时的共同选择,又是中国传统水文化兴利、除弊、防患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永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南段利用沁水凹岸自流引水联通黄河,北引沁水与清水、淇水衔接;中段汇合沽河,系将白沟旧渠加宽为大渠;北段连接今天津到古涿郡(今北京),改造利用了古潞河、桑干水两条自然河道。北宋时,称永济渠为御河,朝廷曾在今卫辉一带建设引水工程并设置斗门,计划周期性引黄河水入御河。新中国成立后,卫河流域先后实施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引黄入津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南水北调总干渠调蓄工程、引黄调蓄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对加强跨行政区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和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当下的卫河现已失去航运价值,流域内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特征突出,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缺乏跨区域协作的有效平台。豫北五市共有浅层地下水超采区1006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的70.87%。去年7月,晋南、豫北、冀南先后遭遇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极端降水。卫河与共产主义渠堤防多处破溃、漫堤,河南境内8个蓄洪区与河北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蓄滞洪区相继开启蓄洪。暴雨灾害造成京广铁路新乡段因积水漫过铁轨中断5个小时,灾情最严重的鹤壁市秋粮减产65.04%,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秋粮减产接近30%。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更应该用好唯物史观这架“望远镜”,在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以及文化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大运河永济渠(卫河)段既是隋唐大运河水系持续发挥生态功能的鲜明标志,又是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的主要支流。卫河流域综合治理涉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沿线晋城、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邯郸、聊城等地市共有约4000万常住人口,每年产粮约2700万吨,是我国人口密集区、历史文化名城聚集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这些城市绝大多数都属于所在省份经济水平排序的后进行列,位于晋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边缘或外围,是区域发展战略红利难以充分释放、“经济通道”亟待向“通道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洼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22〕11号),抓住卫河流域防洪减灾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卫河沿线各地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永济渠(卫河)示范区,有助于发挥以重大文化工程引领区域生产、生态、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益,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激活大运河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形成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模式。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19ZDA186)中期成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