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庞参拜访隐士任棠想到的
庞参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史书说他“文武昭备,智略弘远,既有义勇之节,兼以博雅深谋之姿”。近日读《后汉书·庞参列传》,文中有一件小事印象深刻,就是庞参拜访隐士任棠。任棠学识渊博,节操高尚,他无意于功名利禄,长年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庞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为了一睹任棠的学识风采,决定去拜访任棠,顺便请教他治理地方的良策。不料这次拜访,却大大出乎庞参的意料。《后汉书·庞参列传》记载:“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当庞参进入任棠家后,映入眼帘的是在庭院中摆着一大棵薤菜,这个薤菜的枝干超过了普通薤菜的数倍,而且是连根拔起的,根部还沾着泥土。在薤菜的旁边,摆着一大盆清水,盆里的水特别清澈,连盆底的花纹都清晰可见。任棠则抱着小孙子,坐在门前,悠闲地逗着玩,看见庞参进门,连理也不理,问话也不回答,我行我素。庞参看到这些,只好无奈地离开了。
对庞参受到的这种礼遇,庞参的属下自然是十分恼火,感觉任棠太高傲了,哪有太守登门拜访,他却不理不睬,让堂堂太守吃闭门羹之理呢?庞参对于任棠的接待,也感到不可思议。但庞参是有深谋远虑的官员,他认真想了想,任棠是一个奇人,他这样做必有深意。于是,庞参就静下心来,苦思冥思,认真揣摩,忽然大悟,不由得眉开眼笑。《后汉书·庞参列传》中庞参说:“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任棠这样做,是要告诉我治理此地的方法,一盘清水,代表的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了一棵很大的薤菜,而且是连根拔起,是要我拔掉地方的豪强劣绅;抱着孩子坐在门口,意思是要我抚恤孤贫。庞参明白了任棠的意思后,按照任棠的指点,一丝不苟地执行,清正为官,抑强扶弱,果然将地方治理得井然有序。
在《史记》里,黄石公三试张良的做法和任棠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良还没有成名时,在沂水的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黄石公,老人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下去把我的鞋取上来。张良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桥把鞋取上来,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笑着走了,然后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5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等我。张良感到很诧异。5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地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来这么晚?再5天后的早晨,张良天不亮就去了,黄石公又早早等在那里,又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晚来?又5天的早晨,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黄石公来了,高兴地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兵书给张良,张良天亮翻开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这本书成就了张良一生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宏伟大业。当然,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任棠、黄石公、诸葛亮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谋士,庞参、张良、刘备都是有事业抱负者。任棠能用3个做法暗示庞参,黄石公能用3次约见考验张良,诸葛亮能用3次慢待观察刘备,足以显示出他们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谋略。庞参、张良、刘备能够冷静观察、遇变不惊,忍辱负重、经受考验,也足以说明他们求贤若渴、爱才惜才。试想,如果任棠吃了闭门羹不思感悟,如果张良感到被羞辱不去拾鞋,如果刘备认为被冷遇拂袖而去,那么西汉、东汉、三国的这段历史将会被改写。
有时我想,这些故事如果发生在现在,人们会怎么去做?遇到这些考验,人们还有没有庞参、张良、刘备的耐心和睿智,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