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一词的由来

开封日报 11-20 12:47 我要分享

  历史剧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顾命大臣”的关注。“顾命”一词,来自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尚书·顾命》篇中说:“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司马迁的《史记》也有所记载。

  《尚书·顾命》是西周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周成王姬诵病重召见几位大臣命他们辅佐儿子康王姬钊继位的过程。该篇对周成王死前召见嘱托、死后举行丧礼和康王即位典礼等作了详细叙述。公元前1021年四月,周成王生了病。甲子这一天,周成王洗了头发、洗了脸,太仆给周成王戴上王冠、披上朝服,会见朝臣。周成王召见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的首长以及办事官员。周成王说,我的病很厉害,有危险,痛苦的日子到了。已经是临终时刻,恐怕不能郑重地讲后嗣的事了,现在我详细地训告你们。过去,我们的先君文王、武王,放出日月般的光辉,制定法律,发布教令,臣民都努力奉行、不敢违背,因而能够讨伐殷商,成就周朝的大业。后来,幼稚的我,认真奉行天威,继续遵守文王、武王的教导,不敢昏乱越轨。如今上天降下重病,我几乎不能起床、不能说话了。你们要真诚接受我的话,认真保护我的大儿子姬钊度过艰难,要柔服远方,亲善近邻,安定、教导大小各国。我想众人要用礼法自治,你们不可使姬钊冒犯以至陷于非法啊!

  从这篇文章来看,“顾”是将去之意,“顾命”就是临终遗命,后来一般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翻阅史书,许多历史典籍沿用了这种说法,如《后汉书·阴兴传》“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於云台广室”、《南史·褚彦回传》“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佐幼主”、《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晋文公有疾,召赵衰、先轸、狐射姑、阳处父诸臣,入受顾命,使辅世子驩为君,勿替伯业”等。

  中国历史上从秦朝的赵高开始,一直有“顾命大臣”摄政一说。摄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他们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权势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都是先皇信任的朝中元老或重臣。历史上的“顾命大臣”,一般比较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为君王的顺利更替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朝历史上曾三次任用“顾命大臣”,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光彩。第一位是摄政王多尔衮,战功显赫,皇太极死后,以辅政王身份辅佐顺治皇帝,被称为摄政王。他生前大权独揽,是没有名份的皇帝,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但后来却被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第二位是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顺治帝临终前令鳌拜等大臣辅佐幼子,后鳌拜刚愎自用,结党营私,被康熙扳倒,老死狱中。第三位是肃顺,深受咸丰帝信任,受命辅佐同治皇帝,是有名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因为得罪了慈禧太后而被斩杀于菜市口。其实这些“顾命大臣”都是久经考验、才能出众、功勋卓著的朝廷栋梁,本可以名垂青史、万古流芳,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弊端以及自身的目空一切,居功自傲,摆不正位置,而造成身败名裂的悲剧,不能不令人遗憾。

责编:刘玉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