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救了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大家知道,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孟尝君就以宾客三千闻名。可别小看了这些平时没用的小人物,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孟尝君还真被“鸡鸣狗盗”之徒救过性命,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知道孟尝君是个人才,想把他留下,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了下来。不久,秦国大臣们劝秦昭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认为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道理,就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在秦昭王面前说一不二,秦昭公很听她的话。孟尝君派人去求她帮助,这名妃子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 “妾愿得君狐白裘”,就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珍贵的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有一个门客说,能把狐白裘拿来,说完就走了。“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秦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装成一只狗,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知道夜长梦多,秦昭公不是真心放他,就立即率领手下 人偷偷逃跑,更改通行证,更改出关姓名,连夜骑马到了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当时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于是出示通行证顺利出了关。天亮后,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出关多时,他只能后悔莫及。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写道:“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其他宾客都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耻与这两个小人物在一起,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还是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从这个故事看,人才是需要多样的,千万不要小看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不要忽视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怪才、偏才、奇才,有时大才不一定管用,小才也能大用,奇才才能取胜。现今成语“鸡鸣狗盗”变成了贬义词,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这不是司马迁的本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