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毛遂不自荐

开封日报 09-11 21:02 我要分享

毛遂自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话说战国时期,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说三年了。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您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谈得很不顺利,虽然平原君讲了很多赵楚结盟的好处,但从早上到中午,都没有打动楚王。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软硬兼施,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联合抗击秦国。毛遂之举,帮平原君完成了艰巨任务,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赞叹:“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此毛遂之名,享誉天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假如毛遂不来自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从历史记载看,假如毛遂不去自荐的话,那么赵国很可能无法和楚国结盟,就算是结盟也会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因为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因贤能而闻名,他亲自和楚王会谈,从早上谈到中午也没有谈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随平原君一同去的十九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是赵胜一一挑选的,虽然《史记》中没有记载这些人如何出谋划策,肯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没有成功,这样就越发显现出了毛遂的不同凡响和出类拔萃。试想,如果没有毛遂,这段历史就可能改写,赵国也就岌岌可危。如果毛遂没有在那个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平原君也不会知道自己手下还有这么一个能干的人,毛遂也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毛遂自荐这个历史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几个道理。

  一是要有真才实学,是金子终究要发光的,但你必须是金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真本事,靠投机是没有出路的。毛遂的成功,首先是自己有真才实学,他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是自身有足够实力的体现,否则就是有机遇,有伯乐也是白搭。现实中自荐的人不少,夸下海口后徒有虚名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最终却不能成为毛遂式的人物。

  二是要敢于自荐,要鼓起勇气来推销自己。我相信,历史上类似毛遂有才干的人并不少,很多有才干的人之所以没有像毛遂一样成名,关键是没有勇敢站出来,缺乏临门一脚。在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一个不大的空间可能只有一个人的位置,假如你和其他人有相同的实力,而你却一再观望,机会就会被别人捷足先登。千里马为什么能够被人发现,还不是因为它的那一声长嘶吗?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更是要靠我们自己,有出众的才华,就要善于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天下苍生造福、社会出力。当然也要注意时机和火候,不能急躁盲动,如果暂时没有机会崭露锋芒,就要坚持定力,戒骄戒躁,厚积薄发,积极创造条件,为自己的脱颖而出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大展身手。

  三是要有伯乐,历史上有能力的人才不少,因为没有伯乐被埋没的人才也不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就毛遂的内因是自身的能力,外因是平原君的善于用人,没有平原君的慧眼识珠,就没有毛遂的脱颖而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一文中写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责编:刘晓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