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医共体:乡乡有中医馆 村村有中医室

河南手机报 09-09 16:42 我要分享

河南手机报记者 王正星 通讯员 王洪康 徐松

“中医治病治根儿,前一段我身体小毛病不断,查不出病又不能治疗,吃西药只能缓解症状,现在俺村有了中医,开了些中药、做了几次治疗,小毛病都治好了,感觉身体舒服了。”9月7日,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64岁的段氏高兴地说。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在农村能够解决大问题。”郸城县第二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巴集乡段寨卫生所所长段向阳说,现在平均每个月到他这里来看中医的有200多人次。在郸城县,不只是在巴集乡段寨,整个郸城县的基层老百姓在中医医共体全面开展下,都是“没有大病不进城”,通过家庭医师签约团队履约服务、中医健康宣讲师入村宣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基层患者一般会在村里选择中药汤剂、针灸、理疗等,不少患者在经过中医药治疗后,逐渐相信中医药的疗效及预防效果。

推广中医药治病,除了副作用少外,费用相比西医也不高,且简便易行。对收入相对不高的基层患者而言,疗效好、治疗费用又不高的中医治疗方法更易被接受。“偏方能治大病”,这句话成了郸城县农村地区流传甚广的俗语。由于中医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费用低,越来越多的农村患者接受中医治疗。

郸城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县医共体党委书记付登霄告诉记者,近年来,郸城县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为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实现“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室”的目标,组建了以县中医院为牵头医院,中医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辖区基层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紧密型中医医共体。中医药服务目前已是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也更加凸显。

郸城县全县乡镇卫生院已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均设有中医门诊和康复理疗、正骨推拿、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特色科室,配备了针灸推拿治疗床、艾灸仪、中药熏蒸仪等10余种设备。村级卫生所设有中医治疗室,全县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一名以上的乡村中医师,每个家庭医师签约团队都有中医师参与,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穴位贴敷等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据悉,在全省基层“示范中医馆”创建工作中,周口市10家卫生院中医馆成功创建,郸城县占7家。

人才是在农村推广使用中医药治病的基础。在培养乡村中医药人才中,郸城打破传统的“师带徒、祖辈相传”等人才培养方式,建立起多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渠道。

郸城县中医院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龙头”,也是为基层培养中医人才的“摇篮”。县中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申请成为其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为郸城培养中医药人才。此外,郸城县中医院依托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常年邀请多专业多学科一附院中医专家来院坐诊,通过教学查房、中医技术指导,夯实了“龙头”的人才基础。对于乡、村两级的中医药人才,则采取到县中医院跟班带徒、专家下乡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几年下来,郸城县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逐渐适应了农民对中医药的需要。郸城县互联网+中医建设,也有效提升了全县域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极大促进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开展,满足了群众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

传承中医药国粹精华,助力“中医药复兴地”建设。郸城县医共体+中医建设,推进了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实现了卫生院看病、家门口取药,提升了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及认知,发挥了中医药的疗效及治未病优势。

责编:崔新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