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三个聚焦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我要分享

  今年以来,南召县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聚焦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守牢底线不放松。

  一是全面完善动态调整和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每月10日开展行业部门间数据比对,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原因致贫的,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加大基层干部排查力度,同时与农户自主申报等途径相结合,综合考虑收支、“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返贫致贫风险情况等,对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精准帮扶。二是突出“快”“细”“联”,实事求是确定监测对象。在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部署培训会议后,该县快速反应,召开会议,对标上级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压实工作职责,部署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明确乡镇党政一把手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突出“细”字,分管领导直接抓,村级脱贫责任组长包村落实,确保各乡镇细致、细心开展监测对象排查工作。由分管县领导负责,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统筹整合乡村、行业部门力量,对新识别对象进行信息比对,提高识别精准度。目前已纳入监测范围三类户710户2370人,本次新识别250户880人,已消除致贫风险457户1482人。

  二、聚焦产业就业,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聚焦“林+N”特色产业,带动1.3万余农户增收致富。实施林苗景一体化工程,让美丽乡村更出彩。集中力量打造玉兰生态园、国际化木城、锦宇园林、紫金园林、德仓园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范园区,走“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9000多人增收。对县域内省道、国道、景区高标准栽种玉兰花木,实施“玉兰生态廊道”添彩计划。实施林果药一体化工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南召县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密切合作,在辛夷主产区建立辛夷GAP种植示范基地;成立“河南大学辛夷研究中心”、“河南大学辛夷教学基地”,制定南召辛夷制种、栽植、管理、采摘、炮制、储藏等统一标准。至目前,辛夷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年产辛夷药蕾4000吨,直接经济产值4000多万元,辛夷主产区提质增效工程收益群众2.9万多人。实施林蚕菌一体化工程,让特色产业深融合。南召县通过实施蚕乡振兴计划,以“七彩蚕开发、秋柞蚕试养、羊肚菌种植、生态农业旅游观赏”为重点,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成效,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柞蚕养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带动2000多户人均年稳定增收2100多元。

  二是聚焦艾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党员干部助力,服务产业发展。高规格成立艾草产业发展专班和联合党支部,围绕种植、加工、销售设立三个联合党小组,对每个艾草企业实施“保姆式”服务,做好土地、资金、水、电、路、用工等保障,推动县域艾草企业高质量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南召县按照“抓深加工,促销售和种植”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1+5”工程,即建好县艾草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壮大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吸纳国内外艾灸应用的先进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成功开发出艾绒、艾柱、艾条等传统艾草制品,研发出布艺家纺、食品、日用洗化、美容护肤、环保饲料、艾灸器具等七大类120余种产品。全县艾草企业依托汇融国际电商产业园,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向全国销售艾系列产品,培训1000户脱贫户从事电商销售,通过直播带货、平台展销等方式,每天成交3000余单,人均月收入5000元。通过校企结合、优良品种繁育、产业延链扩链等方面,提升知名度,产品销往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市,带动1000户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三、聚焦搬迁后续扶持,建设美好社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成立南召县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以“党建链”为支点,对搬迁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在搬迁安置点新建党支部14个,就近村挂靠党支部21个,成立社区管委会16个,就近挂靠村级管理19个,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二是实现稳定就业。全县安置点规划村级光伏小电站18个共2692千瓦,建设集中光伏项目100兆瓦,实现光伏扶贫全覆盖。在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17个劳动密集型扶贫就业车间,依托特色产业基地15处,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到192期8680人次,安排就业1300多人。开发养路、护林、护河、安保、生态保护、卫生保洁等方面公益性岗位584个。对全县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社区管理等进行强化扶持。止目前,全县搬迁群众县内外务工4125人,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三是做好社区管理。配齐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争取选派第一书记入驻该县800人以上安置社区,解决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编制及经费来源,建立社保、民政等便民服务站,确保安置点治理有效。在社区内部及宣传栏张贴相应文明标语,开展文化宣传,实现乡风文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