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开封日报 07-23 08:51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战国时代有个很出名的事件叫胡服骑射,因为这个重大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赵武灵王也成为一代雄主。在这件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作用,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也是司马迁《史记》中说的公子成。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更改祖宗留下的宽大服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

  公子成不是一个小人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时代就权倾朝野,赵肃侯对外征战,公子成掌控内政,兄弟俩共掌朝政。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很年幼,朝中大事只能依靠叔叔公子成。 赵武灵王如果不能说服公子成,“胡服骑射”就会成为空想。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叔侄两人的对话交锋。

  赵武灵王先是派人转告公子成说:“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我要穿上胡服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然后讲了叔父在这件事中的重要性,“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如今我要改变服装,叔父您要不穿,恐怕天下人要议论。“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我愿仰仗叔父的忠义,来成就胡服的功效。 公子成和许多大臣的想法一样,固守传统和习俗,没有给侄子这个面子,并给赵武灵王讲了一番遵规守制的大道理,认为“胡服骑射”主张,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 希望赵武灵王仔细考虑此事。赵武灵王没有因此放弃,亲自前往公子成家中,首先说明改革服饰并不违反传统:“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然后阐述改革服饰的必要性,赵国东有黄河、薄洛津,和齐国、 中山国共有,可是没有舟船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 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如果没有舟船设施,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呢?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最后更是搬出先王简主、襄主的遗志,“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先王的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

  这一番话,振振有词,柔中带刚,有理有据有节,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先礼后兵,最后通牒,公子成若不同意,就会被扣上违背先王遗愿的大帽子。公子成是个聪明人,虽然贵为赵武灵王的叔叔,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不能顺从君主之命,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只好同意。并说:“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 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赵武灵王于是马上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上胡服上朝,王公贵族看到功高显赫的公子成都穿胡服了,也就纷纷穿起了胡服,胡服骑射的改革就顺利地推开了。

  胡服骑射这件事,折射了改革的难度,折射了传统的阻力,折射了智慧的力量,折射了赵武灵王的魄力。现在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很多事情也是这样,要改革固有的传统和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是很多的,认准的事就要坚定地干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