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伍子胥的传说探究

开封日报 07-02 14:20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清风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他辅佐两代吴王,帮助吴王夫差成为春秋霸主,可惜最后被夫差赐剑自刎而亡。伍子胥死后有不少传说故事,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掘墓鞭尸、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和千金报恩。

“掘墓鞭尸”是讲伍子胥在攻入楚都的时候,没能活捉杀死自己父兄的楚平王,怒气难消,为了复仇,掘开楚平王坟墓,挖出其尸骨进行鞭尸。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这件事《吕氏春秋·首时》中也有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这两个记载是有出入的,按《史记》的说法,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抽了楚平王的尸体三百鞭子,按《吕氏春秋》的说法,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坟墓三百下,而不是真的拖出楚平王尸体打了三百下。对这件事,目前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掘墓鞭尸毕竟是粗鲁的泄报私愤之举,从儒家思想来看,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历史上会留下千古骂名,伍子胥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高深谋略的人物,没有理由轻易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傻事。但话又说回来,面对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楚平王,如果说伍子胥什么都不做也不太现实,鞭坟出出气符合情理,另外《吕氏春秋》成书要比《史记》早一百多年,所以说,有很大的可能是伍子胥没有鞭尸,只是鞭打了楚王坟墓。

“一夜白头”是讲伍子胥在逃出楚都之后,要过昭关,急得一夜白了头的故事。当时韶关有重兵把守,扁鹊的徒弟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伍子胥焦急如焚,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与你长相相似,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伍子胥过韶关,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载,但没有一夜白头的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应该是演绎的一段野史。

“七星龙渊”讲的是伍子胥在逃出昭关的时候,在一位渔翁的帮助下,才渡过大河,伍子胥为了报答渔翁的恩情,解下腰上的七星龙渊宝剑,要送给他。这件事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记载,伍子胥说:“此剑直百金,以与父。”这把剑价值百金,我把它送给您老人家,以报答救命之恩。这个渔翁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就是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这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没有接受宝剑。由此可见,渔翁救伍子胥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仰慕伍家的世代忠良。

“千金报恩”讲的是伍子胥在逃离楚国的途中,饥渴难忍,一个姑娘可怜他,给了他一点食物,伍子胥为了人身安全,要求姑娘对他的行为进行保密。那个姑娘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抱着石头跳进了旁边的河里。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发达了之后,曾派人去寻找姑娘的家人,寻找无果后,伍子胥只好将报恩的千金投入姑娘所死的河中,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这个故事《史记》中没有,只有伍子胥得病乞讨的记载:“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有记载:“子胥默然,遂行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适会女子击绵于濑水之上,……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矣。”《吴越春秋》虽然也是史书,但虚构的内容较多,“千金报恩”演绎的成分较大。其实这个传说还是很感人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此还写了一首《浣纱女碑铭》:“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