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积极探索实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汝州市扶贫办 03-30 14:22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汝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是落实“四个一”,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从系统数据看,全市仍有144户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有219户脱贫不稳定户和715户边缘易致贫户。针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人口等,主要采取“一统筹一筛查一台账一帮扶”等“四个一”措施,通过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强民政、残联、医保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核查机制,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预警,实现每季度逐级报告制,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一统筹即:统筹民政、医保、残联、住建、教育、卫健等部门,提取新增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大病花费10万元以上、新增重残、新增辍学、新增危房改造、新增双女户和独女户等各类人员每季度的增量数据,形成常态化数据提取机制。一筛查:根据提取出的数据,筛查出除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以外的疑似低收入人口,反馈至各乡镇街道,并立即组织开展逐村逐户走访排查,形成户说明,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一台账:对排查结果分类进行处理:符合“边缘易致贫户”识别条件的,及时识别纳入,并及时帮扶;对于不符合“边缘易致贫户”识别条件的,建立《农村低收入疑似人口监测台账》,实时跟踪监测。一帮扶:精准开展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及时落实好产业、就业、保险等帮扶发展的措施,帮助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由民政等部门负责进行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二是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巩固发展产业脱贫成果

  2020年以来,汝州市注重转变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着力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做优做强特色带贫产业。持续发展花椒、蚕桑种植,蜜蜂、肉兔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每户有3项以上的增收产业。在焦村镇规划万亩蚕桑产业扶贫基地,建标准化桑园3500余亩, 培育蚕桑种植加工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11家,建设连片200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5个,打造成河南省最大的连片蚕桑基地。在南北两山区发展花椒种植扶贫产业5.6万亩,带动2740户脱贫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在种植、养殖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品牌包装、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加工、原产地和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增加产业附加值,拉长拉宽产业链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先后培育巨龙生物、绿鑫科技、众城合作社等36个龙头企业,91个乡村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依托自然禀赋、传统村落等资源优势,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旅游产业示范村镇。大峪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蟒川镇牛角岭村、焦村镇安沟村等16个贫困村打造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焦村镇士博生态园、蟒川镇华予生态园创建为省级休闲观光园区,汝州对外美誉度和招徕力持续提升。

  三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汝州市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开展座谈研讨。汝州市组织全市部分乡镇街道、村支部、驻村工作队、企业负责同志开展调研座谈,学习中央、省、平顶山市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畅谈乡村振兴思路及工作建议,筛选焦村镇水沟村、蟒川镇滕口村、温泉镇连圪垱村等8个乡镇12个行政村作为汝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村供全市参观学习。强化调查研究。在全市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开展调研,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产业支撑厚、班子队伍强、乡风民风淳、区域位置优的村作为先行示范村40个,其中文化旅游带动村(8个乡镇15个村)、特色农业种植业优势突出村(8乡镇11个村)、特色农业养殖业优势突出村(5个乡镇6个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打造样板、引领示范,由扶贫、农业、水利、旅游、土地、财政等单位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其余村结合各村自然禀赋挖掘培育特色,循序渐进、梯次推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