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与河南有关的重点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大河报 03-06 10:35 责编:刘晓帆 我要分享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事关14亿中华儿女的民生福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个字都意义非凡,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一些与河南有关的重点工作被写进报告里。围绕这些工作,有哪些规划?河南目前进展如何?

  【关键词1】大都市圈建设

  【报告原文】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延伸】“十四五”期间,郑州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将继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郑州实现了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左右、人口破千万,市域城镇面积突破10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2021年1月,《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公布。《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郑州将继续推进郑州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与沿黄城市群合作发展。发挥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郑许、郑新、郑焦协同发展,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报告原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延伸】“黄河”成住豫全国政协委员口中热词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就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提出重要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民治理下的黄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沿黄九省区的全国政协委员都倍感振奋。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热议黄河,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认为,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富集黄河文化遗产,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载体资源丰厚,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经深入精心策划设计,更易开发出国内外市场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议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抱团”打造黄河古都旅游带。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集团董事长宋丰强看来,“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休闲生态系统是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协调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布局是关键。他建议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符合发展实际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应秉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的基本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建议加强历代治黄工程遗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适时建立治黄工程遗址博物馆。加强历代黄河文化典籍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处理工作,适时建立数字黄河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河南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率先实现郑汴洛段全线贯通。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具体到郑州,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从郑州市林业局了解到,今年,沿黄生态廊道提升工程一期将以绿化提升工作为重点,争取4月底前完工;二期以景观节点、服务设施、文化体验、标识系统等基建施工为重点,争取6月底前完工;东三环以西至江山路核心区段,4月底前基本建成。“两带”建设方面,通过实施邙岭绿化提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沿黄生态带”绿化面积2300亩。

  【关键词3】中部崛起

  【报告原文】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延伸】河南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

  中部崛起这篇文章,河南应该怎么写?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阶段。我省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中部崛起,需要发挥优势协调发展。根据计划,我省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启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探索晋陕豫毗邻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

  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分析说,中部崛起是我国既定的战略方针,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同等重要,尤其是中部连接南北,通达东西,地处祖国心脏,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在激活市场和盘活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要素支撑,其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资源输出输入禀赋无可替代。因此,中部崛起事关中国崛起之大局,必须加快推进。

  河南GDP长期位居中部第一,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南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打造强健的稳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必然会在中部崛起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4】“放管服”改革

  【报告原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延伸】河南“互联网+监管”系统被列为全国典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放管服”是高频词。近两年来,河南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截至2021年2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间比例超过70%,零跑动、不见面事项达到85.2%,多项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凯告诉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河南是全国确定的12个“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点省份之一,为完成这一国字号工程,河南搭建了以“11223”为主体框架的“互联网+监管”系统。2020年,国办将河南和浙江列为全国“互联网+监管”系统典型应用试点。

  此外,河南开创“全豫通办”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收费标准等32个要素全省统一,构建全省统一受理体系,接入政务服务事项2009项,开设线下“全豫通办”窗口154个,首批800个事项实现全省通办,日办件量2万余件。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指出,河南的“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以公安交管业务为例,在郑州办暂住证最快10天能拿证,身份证换发非常方便,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也在河南全面铺开,豫事办、郑好办等政务APP好评如潮。”沈开举评价道,“网上办、不见面”“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真正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5】一带一路

  【报告原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延伸】打造开放强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部省份,我省如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

  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在开放强省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实现高水平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

  开放是全方位的。今年,进一步增强河南市场面向全国全球的吸引力,坚持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高水平建设开放通道枢纽,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推动“四路”联动互促、融合并进,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汇流涌聚,加快航空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开发区、综保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自贸区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规模和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全面提升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报告原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延伸】“碳达峰”“碳中和”河南行动:多部门携手制定减碳方案

  2021年1月份,河南发布了一份十分耀眼的“环保成绩单”。2020年,我省PM2.5、O3、CO等指标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省份中均排第一,优良天数增幅全国第一。此外,2020年全国优良天数增幅前10名城市,7个都在我省,前4名城市(平顶山、漯河、许昌、洛阳市),我省也“包圆”了。郑州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成功退出后20名,较2019年进位3个名次。另外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厅通报,2020年,信阳市新县、商城县、淮滨县,洛阳市栾川县、汝阳县、洛宁县、嵩县,三门峡市卢氏县及驻马店泌阳县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较2019年(洛阳市栾川县、信阳市新县)再增7个县。

  今年,河南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抓好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管控等治标工作的同时,以更大力度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根据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要求,我省多个部门正联合制定减碳方案,初步草案预计今年内能完成。“2021年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称。

  【关键词7】粮食安全

  【报告原文】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

  【延伸】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河南抓好“种子”“耕地”两个命脉

  “去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65.16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3%;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要确保稳定在1.61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作为粮食大省,我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并立足打造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承诺,河南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听听全国人大代表的声音。

  “河南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让群众吃上放心粮,就要抓住种子和耕地这两个关键命脉。”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表示,一方面要确保种子国产自主研发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要保证耕地质量,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提高产出能力。其实,这也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落实。

  他解释说,近年来河南在种子和耕地这两个关键点颇下功夫,也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种子方面,我省小麦育种实现百分百自主研发,油料作物花生、芝麻育种也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等于控制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耕地方面,他认为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没有粮食生产的稳产增产。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南累计投入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89亿斤。2021年河南要全面完成750万亩项目建设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5万亩,打造3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有了优良种子和高标准农田,粮食单产提高,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随之提高,最终实现产量和质量双丰收。

  “第一次将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田克恭对“舌尖上的安全”很是上心,作为科技工作者,他表示要以更大的热情、更足的干劲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提高我国养殖业和动物源性食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