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五年过渡期的第一年,安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新讲话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深入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落实“四不摘”要求,多措并举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定期核查核实、及时发现报告、及时有效帮扶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落实责任,进一步强化防止返贫的县一级实施主体责任,压实相关行业部门和乡村的落实责任。二是持续跟踪脱贫户收入变化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完善以农户自愿申报为主、基层干部逐月摸排、相关行业部门定期筛查预警为辅的“两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申报制度,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录入信息系统,对每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落实1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三是强化事前帮扶,持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用好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参与扶贫项目等四项政策,用活农村低保提标扩面、集中托养供养、扶贫助残等兜底保障政策措施,巩固提升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及时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实现动态清零目标;返贫致贫原因消除后,实行6—12个月的渐退期退出管理。文峰区实施“扶贫+扶心(信心、决心、健康心)”行动,通过扶贫小课堂、专家咨询辅导等形式教育引导,不断增强脱贫户发展信心、解决个别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深化脱贫攻坚成效。
二、打好产业就业“带动拳”。一是把谋划产业、发展产业、做强产业、促进就业作为根本途径和长效之策,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水电路、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平台、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扶持壮大带贫企业(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等政策措施,持续建好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专柜、专区、专馆和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脱贫人口丰产增收。二是健全完善产业扶贫多元投入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继续向扶贫产业发展倾斜,5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推动小额到户贷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等金融资金向扶贫产业集中,积极引导帮扶资金向扶贫产业靠拢、社会资金向扶贫产业投放,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培育发展特色高效扶贫产业。安阳县今年新一批财政扶贫资金计划70%以上投入产业扶贫。林州市持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建筑业、工业、乡村旅游业、光伏等五大产业,确保每个脱贫户至少享有三项以上产业扶持措施。三是完善带贫利益联结机制。持续跟踪历年建成产业扶贫项目,加强后续运营管理,确保扶贫产业长远长效发展。发挥全市773个产业带贫载体优势,因地制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完善带贫模式、密切利益联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把扶贫产业和脱贫农户、村级集体有效连接起来,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提高脱贫人口参与度。持续发挥好如内黄县“四平台一基地”、滑县扶贫加工车间、林州市“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等带贫模式作用,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四是持续落实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的12条政策措施,确保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就业,克服疫情影响管好用好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有稳定收入,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稳定就业市场竞争力。
三、打好精准防贫保险“防范拳”。各县(市、区)制定完善了精准防贫保险工作意见,县级政府财政投资按照农村人口5%比例、人均50元的标准为困难群众投保精准防贫保险,目前安阳市9个县(市、区)已实现了全覆盖,并强化落实防贫保险合作协议,扎实走好以精准防贫保险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的路子。一是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印制精准防贫保险政策解答等宣传页、宣传册,通过村“两委”干部、村医、帮扶责任人等入户进行宣传和发放,提高了困难群众政策知晓度。二是精准收集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困难家庭的预警信息,按照国家2020年扶贫收入标准1.5倍,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对因收入降低、突发事件等因素可能导致返贫的人群纳入预警范围,予以重点关注。三是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对因病、因学、因灾、因突发事故等原因造成暂时困难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启动防贫保险救助,按照既定程序和标准及时予以防贫保险救助。目前,全市已累计向497户防贫对象发放精准防贫保险救助款313.96万元,为困难群众织密扎牢了防返贫、阻致贫的“安全网”。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省脱贫攻坚第八次推进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安阳市的做法。
四、打好综合保障政策“兜底拳”。一是持续抓好农村低保扩面、提标、渐退等政策落实。针对“两类人群”制定落实农村低保扩面政策,坚持按户施保,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将享受A类低保后仍然生活困难、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兜底对象,纳入新增设的A+类保障范围。各县(市、区)低保A+类标准均在300元以上,全市享受A+低保人口达12336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对纳入农村低保的脱贫不稳定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1.5倍以内的,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对其他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6至12个月的渐退期。二是完善落实“3+2+1”模式做好农村特困群体保障。对有自理能力的特困供养对象,推行亲情赡养、邻里助养、居家助养3种分散供养模式;对自愿到敬老院集中居住和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推行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医疗机构集中托养2种模式;对重度精神残疾人推行精神病院集中托养模式。截至目前,通过“3+2+1”模式,滑县特困人员签订供养协议的达99.9%;汤阴县3272名农村重残人员全部纳入了照护保障,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906人。全市共有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托养敬老院74家、医疗机构19家,集中托养失能半失能人员1114人,集中收治重度精神残疾人员492人。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三类事实无人照护特困人员”救助。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事实无人赡养老人和事实无人抚养(扶养)重残人员等三类“事实无人管护特困人员”,市县民政、人社、法院、扶贫、残联等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了“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履行赡养抚养扶养义务、重度残疾”的认定鉴定标准,建立精准排查识别机制,全面落实特困供养救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认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17人;针对其他特殊情况的困境儿童,落实一事一议救助政策,帮扶困境儿童215人。
五、打好扶贫资金项目“引领拳”。结合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任务,一是围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2021年扶贫项目库。二是完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要求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2020年的水平,并继续抓好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确保资金投入不减。三是严格落实扶贫项目招标投标、工程监理、验收报账等管理制度,中央、省、市三级2021年度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9亿元已下达各县(市、区),正在申报审批项目。强化落实资金公示公告“两个一律”制度,抓好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监管,健全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和规范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群众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