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三社联保六个一批”开启兜底脱贫新模式

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 10-13 15:27 责编:朱晓玲 我要分享

“听这腔儿是大卫来了,来来,你看看门口是不是有把椅子,赶快坐下来歇会儿!”10月10日上午,在院里闲坐的孟德群老人,侧耳听到门口有人说话,就把拐杖靠到墙根,颤巍巍立起身子,对着门口方向挥手,像招呼自家孩子一样招呼着来人。

今年82岁的孟德群,是舞阳县孟寨镇孟寨村人,自幼因病双目失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是村里的贫困户,跟着弟弟一家生活。老人招呼的“大卫”是孟寨村党支部书记孟大卫,自从兜底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成为老人家中的常客。

去年年底,按照舞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的措施要求,孟大卫在征询村里4户在亲戚家“亲情代养”的贫困户意见后,与贫困户和代养方签订了“亲情代养”协议,确保需要兜底扶贫的老人老有所依。

在由舞阳县扶贫办统一印制的协议书上,甲方为孟德群老人,乙方为代养人、老人的弟弟孟群岭,丙方为村见证监管人孟大卫。协议上明确要求,乙方负责甲方的吃、穿、住、医、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保障,丙方负责甲方各项政策落实,每周至少入户见人查看一次,重点对甲方生活起居情况进行了解,监督协议执行。

自从以“第三方”的名义签订完“亲情代养”协议后,孟大卫的心里明显感觉多了一份责任,村里的事儿忙完后,身不由己地要到各个兜底保障的贫困户家里转转。

正是写在协议上的这种责任,让孟德群这样的老人群体感受到了兜底扶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漯河市按照可持续、能长久的原则,研究实施了“三社联保六个一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居家赡养一批、亲情代养一批、村内托养一批、乡镇供养一批、收治医养一批、集中托养一批)兜底保障模式,在攻克贫困“最后堡垒”上先行先试,有效解决特殊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

去年以来,“三社联保六个一批”兜底保障模式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为推动模式深入实施,漯河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贾宏宇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喜东任第一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乔彦强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双向办理”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依托“六个一批”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漯河市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3.5万户12.3万人减少到4429户10973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9%。目前,全市剩余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90%,这部分群体在落实好相关政策之后,靠自身发展脱贫困难比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把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和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紧紧围绕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贾宏宇说,兜底扶贫要“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兜底保障全部脱贫。

按照这个思路,漯河市针对剩余贫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和高龄独居特困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制订了《加强兜底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做到应享尽享、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动态管理。“在落实方案中,我们探索实践‘六个一批’兜底保障的新模式,是根据特困人员身体、住房、子女亲属等不同情况,坚持充分动员、自主选择原则,因人因需落实兜底保障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漯河市扶贫办主任朱俊峰说。

居家赡养一批。对有子女且子女有赡养能力的建档立卡“老人户”,鼓励引导其子女充分履行赡养义务,接父母回家同吃同住或予以妥善照顾。由村委会负责监督,村公益岗位就业人员定期入户查访,敦促子女履行义务。

亲情代养一批。对分散居住、不愿接受集中供养的特困供养人员,发动其近亲属或社会爱心人士,落实“一有两同四保障”(有专人照料;与代养人同住、同吃;保障有病随时得到医治、有宽松方便的室内外活动空间、有一年四季换洗衣服、有零花钱),由所在村委会组织协调,分别签订代养协议,实施居家亲情代养。

村内托养一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定自理能力、不愿离家、不接受代养人员,坚持“联村”“就近”原则,采取日托(重点解决一日三餐)或全托(吃住全在幸福大院)的办法,实行就近托管。

乡镇供养一批。对乡镇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供养设施,对弱自理能力(一定比例的无自理能力)、无法实施代养和村内托养人员进行集中供养。

收治医养一批。与市县精神病院、医养康养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和因病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进行收治,彻底解决了“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这一难题,使病残特困人员能够有尊严、更体面生活。

集中托养一批。建立县级托养中心,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对无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施集中托养,有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护理需要。

从“六个一批”中不难看出,在居家赡养和亲情代养基础上,漯河通过市、县、乡、村建立起多层面、立体式的托养体系,让鳏寡孤独群体应养尽养。

部门联动集聚合力确保一“兜”到底

今年7月29日,漯河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观摩现场会在舞阳县召开,来自全市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各层面的人员深入舞阳县参观学习。

乔彦强在观摩会上明确提出,各县区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将兜底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整合行业部门政策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整合、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根据漯河市的总体部署,全市除托养托管人员自身享受的贫困救助和相关扶贫政策待遇外,县财政对县级托养中心和乡镇敬老院的托养人员,按照规定列入专项预算,用于兜底对象的护理、生活、医疗、康复等方面补助。

而漯河市选择在舞阳县召开兜底脱贫观摩会也并非偶然。据舞阳县县长张书民介绍,舞阳县已投入财政资金600多万元,对县托养中心、14个乡镇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改建村级幸福大院23个,县乡村三级累计新增床位570个,最大限度保障特困人员“应养尽养、应住尽住”。

记者在舞阳县保和乡上澧村走访时发现,村子南边新改建不久的“幸福大院”由20间房子组成,托养16人,其中有10人为五保户,6人为贫困户。临近中午,院长吴花梅在大院东边的厨房内为大伙儿做饭。

“除了一日三餐外,幸福院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日,为托养人员包粽子、包饺子,买月饼、煮汤圆。”吴花梅说,加上日常用品,幸福院一年下来的开支有7万多元。“乡里出一部分钱,村集体经济拿出一部分,村里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一些,让托养人员不花一分钱就能吃好、喝好、住好!”

在舞阳县扶贫康养中心,常规医疗设施一应俱全,铺着地毯的走廊干净整洁,房间内桌椅、小茶几、衣柜、液晶电视、独立卫生间等设施与一般宾馆并无两样,托养的37个贫困户中,有5人为半失能人员,其余均为失能人员,即便如此,中心内没有任何异味。

有吃有住,有人照顾,有病能医……这在81岁贫困户孟凡恩眼中,就是期盼已久的小康生活,“是党和政府让咱过上了好日子!”

“扶贫是个良心事业,只有把最后这一批兜底保障人员全部安置好了,脱贫攻坚才算真正收官!”整日奔波在扶贫一线的舞阳县扶贫办主任贾相锋颇为感慨。

如今,在舞阳县,未脱贫的1903户4204名贫困人口中,需兜底脱贫1698人,已落实到位1698人,完成率100%。

“面对剩余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差、稳定脱贫难度大的客观实际,我们通过实施‘六个一批’兜底保障模式,在攻克贫困‘最后堡垒’上先行先试,有效解决特殊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贾宏宇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