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刊发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

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 10-12 21:00 责编:朱晓玲 我要分享

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一:党旗领航脱贫路

承载着亿万人民梦想的全面小康,已经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今天的中国,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2020年3月6日,北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吹响了脱贫攻坚集结号;全省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转变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的新标杆,谱写了一曲曲战胜贫困的奋进之歌——

2017年3月,兰考成为我省首个“摘帽”的贫困县;2020年2月,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如今,最后一批35万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即将在年底前“摘帽”,中原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初心所向,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九二七年,共产党大发展……红旗插遍大别山,土地革命把身翻。”这首在大别山区传唱的歌谣讲述了党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如今,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接力奋斗,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中原大地考察调研。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他动情地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庄严承诺,肩负重任——

纵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河南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度相对较深,脱贫任务繁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河南有贫困人口698万,数量居全国第三。

决不让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对标对表,以上率下——

在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结束后的当天,我省立即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为决战决胜、全面收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近年来,我省先后召开8次高规格脱贫攻坚推进会;省委书记王国生带头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走遍“三山一滩”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14个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省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推进具体工作的“施工队长”,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37名省级领导联系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直单位联系15个省级贫困县,不脱贫不脱钩。各市县分别建立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帮扶制度,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精准施策,强力推进——

不断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制度保障。

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比较完备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组织部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制定33项具体举措,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去。

驻马店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着力解决项目资金管理等问题,着力提升脱贫攻坚精准度、实效性。

滑县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和“巧媳妇”工程,在贫困村建设卫星工厂或加工点,促进带贫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双赢。

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20个县(市、区)和52个贫困村作为攻坚重点,带领人民群众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筑牢根基,不获全胜不收兵 

脱贫攻坚,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今年3月初,在基层疫情防控任务严峻、脱贫攻坚还有“硬骨头”要啃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召开座谈会,与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大抓基层基础、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深入交流。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我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最大限度将党建资源向脱贫攻坚集聚。

压实“关键少数”责任——

“脱贫攻坚的短板是什么?”“如何激励扶贫干部担当作为?”……去年年底,在市县党委书记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述职评议会议上,3位省辖市委书记、5位县(区)委书记现场述职,省领导和专家随机提问和点评。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紧盯“关键少数”。我省出台《市县党政正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考评办法》等,进一步加压鼓劲。与此同时,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逐一研判其履职情况,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及时调整撤换。

压实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担当是我省抓党建、促脱贫的首要举措。我省坚持省级负总责、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省合力促攻坚的格局。

发挥驻村帮扶作用——

100位驻村第一书记带着1000余款助农产品来了!

今年5月20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特别策划“我是第一带货人”——河南驻村第一书记百村大联播扶贫助农电商直播活动在郑州举行。“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团省委派驻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的“闺女书记”秦倩带着“邵蛮楼”胡辣汤,在直播间上演了一场爱心助农大联播。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是推进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的有效机制。我省分批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进村帮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1.3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对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2.8万名蹲点干部实现了对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级层层选派干部实现了对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全覆盖。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吸引人才服务基层——

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

南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励270多万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施展拳脚;商丘引导大学毕业生等回乡创办企业5.8万余家……各地积极引导专家人才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攻克最后“堡垒”。

以项目带动、技术支持等方式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专家人才服务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

环顾中原大地,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与脱贫攻坚重点县进行“一对一”帮扶,54个省级产业服务团、2517名科技特派员、320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奔赴基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献计出力。

摘“穷帽”拔“穷根”,不获全胜不收兵。越来越多的群众跟着“党派来的好干部”、跟着“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砥砺前行。

使命必达,不破楼兰终不还

巍巍伏牛山沟壑纵横,这里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的主战场。

栾川县陶湾镇有一条纵深20公里的狭长沟谷“南沟”。它是伊河的源头,周边散落4个省定贫困村。如今,穷乡村变成“桃花源”,村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发展沟域经济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领头雁”。河南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把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六稳”“六保”等统筹起来,坚决兑现庄严承诺。

凭过硬能力决战脱贫攻坚——

如何用好扶贫政策,带领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路?

唐河县举办提高扶贫干部脱贫攻坚业务能力的培训会,帮助扶贫干部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渑池县开展农村党员进党校活动,帮助党员干部练强攻坚拔寨本领……

贫困地区要脱贫,干部能力必须过硬。我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精准培训专项行动,对省辖市分管领导、贫困县党政正职进行专题培训,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进行全员轮训,激励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主力军作用。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政治领导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政策落实能力,组建一支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决战贫困。

以优良作风护航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是作风问题、落实问题。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在辉县市冀屯镇,每季度都要开展一次党员干部遍访贫困户活动,谁家经济困难、谁家老人多病,党委书记赵化录等人一清二楚。

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作风是关键。我省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大力倡树“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坚决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拧紧“发条”。

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脱贫攻坚中找回了初心、经受了磨砺,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用群众笑脸检验脱贫成效——

百姓的笑容是扶贫成效最真实的体现。

在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潘河家园,“幸福不忘共产党,携手共圆小康梦”等字样贴在崭新的楼房上。曾经的贫困户刘成彬搬出了山沟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在桐柏县吴城镇王湾村,葱郁的茶园与贫困户的笑脸相映成画,成为脱贫攻坚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困难户彭金贵在扶贫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依靠勤劳的双手种茶卖茶甩掉了“穷帽子”。

在杞县高阳镇黄岗村,有一个“心”形图案组成的笑脸墙,这是村里举办饺子宴时为老人们抓拍的一组笑脸。71岁老人赵法芹说:“党的政策这么好,俺吃不愁、穿不愁,开心呐!”

摆脱贫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须臾不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继续扛牢“强党建”的责任,站稳“为人民”的立场,肩负“促发展”的任务,让党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乡村振兴主战场高高飘扬。

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二:把精准进行到底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6年间,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484个贫困村实现退出,65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距离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河南仅一步之遥。

辉煌成绩鼓舞人心,背后经验显而易见——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将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精准是认识观,精准亦是方法论。站在收官之年回望来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两个字所蕴含的磅礴力量——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它是指路之光;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它是登山之梯;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一户”,它是渡河之桥。

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何以决战决胜,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必须把精准进行到底。

“扶真贫”的难题在精准中破除

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习近平

扶贫扶贫,扶谁的贫?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这个疑问如同一团迷雾,把无数基层扶贫干部笼罩其中,不知出路。舞阳县侯集镇苏庄村党支部书记苏晓杰也是如此。

“不到500人的村子,贫困户就有61户,不是这个的亲戚,就是那个的朋友,家底儿都盘不清,这贫还咋扶?”2015年年底,苏庄村一口气剔出39户贫困户,全村炸了锅。当了20年村干部的苏晓杰顶着压力,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秉持一颗公道心,化解了怨气,换来了信任,22户贫困户的认定再无异议,脱贫之路从此顺风顺水。

2018年4月17日,舞阳县继兰考、滑县之后甩掉贫困帽,成为全省第一个成功摘帽的省定贫困县。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即使放在贫困村里也是中下游的苏庄村更是大出风头,在摘帽前进行的县、市、省三次核查中,群众认可度都拿了“满分”。

“家家都满意,有啥诀窍?把上面的政策都落实好了,就是最大的诀窍。”苏庄村的答案,即是“精准识别”。

找准扶贫对象,方能避免“撒胡椒面”;查清致贫原因,方能对症下药。在脱贫攻坚初期的崎岖山路上,精准识别闪耀出真理的光芒。

“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2014年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河南以精准为号角,扎实打响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

这个历程,凝聚着河南智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里读书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基层干部自创的精准识别“顺口溜”,让“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河南化、接地气,既简便易行又更具操作性,进了帮扶干部的脑,入了贫困群众的心,在中原大地的脱贫攻坚战场广为流传。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发端于邓州市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个曾被总书记高度肯定的工作法,用“六把钥匙”打开农村问题“一把锁”,在精准识别工作中大放异彩。各地群众高兴地说,有了“四议两公开”,贫困户定得更准了,更公道了。

这个历程,凝聚着河南韧劲。全省累计列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98万多户,并多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有楼房有轿车的“假贫困户”被清理出去,难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真贫困户”被请了进来;稳定脱贫、致富有望的及时标注退出,遭遇灾殃、不幸致贫的随时核实纳入。精细化管理、动态化监测,覆盖广袤中原的扶贫网络越织越密,河南扶贫越来越“心中有数、工作有方”。

精准识别,为河南脱贫系好了“第一粒扣子”,为精准帮扶、“靶向”治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细和实”贯穿了脱贫攻坚始终。纲举则目张,“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落地生根,光伏补贴、到户增收、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公益岗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在中原大地精准落实,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开启了近700万户贫困乡亲的幸福新生活。

“真扶贫”的力量从精准中凝聚

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习近平

脱贫攻坚战场上,谁是最可爱的人?告别家人、住进贫困村的帮扶干部们是当然之选。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选派了两批共2.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选派了2.1万个驻村工作队、6.6万名驻村队员,成立了3.8万个村级脱贫责任组。

这组炫目的数字只是脱贫攻坚“河南力量”的一部分。6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在党的旗帜下凝聚八方力量,把责任和使命精准到人,促成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的时代强音煌煌奏响。

——“五级书记抓扶贫”,各级党委政府扛牢责任。

脱贫攻坚四个字,被历届省委省政府“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省委书记王国生2018年到河南后,聚焦最多的主题就是“脱贫攻坚”,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全省53个贫困县,都有他指导脱贫攻坚、亲切看望贫困群众的身影。2019年年底,省长尹弘上任伊始,最关切的工作也是“脱贫攻坚”,履新一周就深入兰考和大别山区调研扶贫。

6年间,我省先后召开8次高规格脱贫攻坚推进会,在关键节点对标中央,严明规矩,压实责任,强力推进。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明确省级负总责、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扎牢夯实。

——重大专项“弹钢琴”,各个行业部门无缝协作。

“于无路处开路,于昏暗处点灯”。脱贫攻坚战伊始,河南的行业扶贫就以“精准”为坐标。2016年6月,河南立足省情,率先出台医疗、水利、交通、电力、教育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难题“精准开火”。

知行合一,愈进愈精。2018年,为扎实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河南周密部署14个重大专项行动,14位省级领导担任“施工队长”,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稳扎稳打,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同步开展,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重点实施,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地覆天翻。

——协奏“黄河大合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

参与脱贫,人人可为;助力脱贫,无上光荣。6年间,从繁华都市到广袤农村,从士农工商到科教文卫,“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的氛围在河南全社会日益浓厚。

群团组织走上前台。省总工会号召2万余名各级劳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释放正能量;妇联组织累计带动80多万名农村妇女就业;各级团组织精准帮扶48.5万名贫困家庭青少年。社会扶贫组织发光发热。成立于2011年的省扶贫开发协会如今已发展会员单位325家,近几年爱心人士通过协会捐款捐物超10亿元。爱心企业热情高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超过50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235个深度贫困村。

“真脱贫”的路径自精准中探寻

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习近平

10月,金秋。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1300亩优质泡桐一望无际。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守护树”,一茬接一茬,变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摇钱树”,60%的农户办有乐器厂,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务工,每月人均收入不低于5000元。

桐林如海,勾勒出脱贫致富梦想,成为兰考县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绿色银行”;琴声悠扬,记录着沧海桑田巨变,映照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精准方略的生动实践。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双业”夯实脱贫路。“饭碗”端得够稳,脱贫底气才足。以产业扶贫十大行动为抓手,今年河南已落实产业扶贫项目8855个,带贫427.5万人次;以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为支撑,河南克服疫情影响,大力推动贫困群众就业,今年外出务工达195.07万人,超过去年。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挪出“穷窝”奔富路。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民。“十三五”时期,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25.97万人,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河南路子,已成为全国典型。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点“绿”成金好前景。一人护林,全家脱贫。桐柏县朱庄镇粉坊村贫困户吴传生,既当护林员,又养珍珠花,今年收入将突破16万元。从2016年到2020年,全省争取生态护林员专项资金由每年的1亿元增加到2.93亿元,选聘护林员由1.8万名增加到4.2万名,带动4.2万户贫困户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志智双扶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最佳手段。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全省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59.0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3.19亿元。疫情防控期间,我省提前发放资助资金1350万元,资助学生16万人次,延缓贫困家庭学生贷款还款期限。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最后防线稳稳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省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由9种逐步扩大到30种,已累计救治14.4万人,救治率达95%以上;16.1万贫困重病患者全部落实医疗兜底保障政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由2016年年底的162.1万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17.1万。

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战贫、精准脱贫,6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鏖战,终有千年梦想一朝圆的欣喜。今年年底,实现全省最后一批52个贫困村、35万贫困人口脱贫,已是箭在弦上、势不可当。

尺阔之水,虽可一跃而过;慎终如始,方能善作善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精准方略进行到底,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跑好决战决胜最后一棒,我们就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创造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迈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三:凝聚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决战脱贫攻坚,光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千里走单骑”,不可能“过五关斩六将”,要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在河南,有一种投身脱贫、扶危济困的攻坚力量在汇聚,有一种助力脱贫、无上光荣的价值信念在传递,有一种参与脱贫、人人可为的巨大激情在点燃,脱贫攻坚真正从扶贫部门的“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各界的“大合唱”。

专项扶贫,安居乐业幸福来

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项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大扶贫格局的中流砥柱。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发展、就业促进、革命老区建设……河南在补短板、强弱项、促巩固、谋长远上聚焦用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成果货真价实、经得起检验。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是“三山一滩”地区贫困群众多年的心愿。两年前,贫困户杨天赐家从淅川县寺湾镇秦家沟村搬进了县城里的光明社区。住在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回想地瘠路远的深山沟,杨天赐激动不已:“赶上了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河南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举措,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从资金筹措、地点选调,到让贫困群众喜迁新居;从妥善安置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到贫困户就业;从生活点滴到基础设施公共保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新建安置住房7.7万套,让25.97万名深山群众通过“下山”“上楼”,实现了从“好房子”到“好日子”的转换。

“搬得出”只是初步改变生活条件,“稳得住”才能确保生活持续向好。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在卢氏县文峪乡吴家沟村的产业扶贫基地,40个香菇种植大棚内欢声笑语不断,一派丰收景象。通过金融扶贫,卢氏县引导全县600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生产。2019年,卢氏县代料香菇生产2.1亿棒,产值超20亿元,小香菇成就了大产业。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永远的进行时。河南把扶贫产业项目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以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为主要目标,用产业发展托起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019年年底达13252元。

给钱给物能救一时之急,却解不了长久之困,大家有事干、有钱赚才能真脱贫、奔小康。河南构建贫困家庭就业增收“立交桥”:

“走出去”,外出务工挣钱;“引回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内生动力;“稳下来”,做强当地产业,提供公益岗位,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拿出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贫困人口从事公益性岗位;“晒出来”,各类就业信息优先传送给贫困户。

周口出租车司机遍布全国,确山小提琴能工巧匠叫响京城,新县子弟走出国门打洋工……今年全省195.07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开发扶贫公益岗位67.6万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底线牢牢兜住。

行业扶贫,勠力同心共奋进

作为大扶贫格局的重要一环,行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来源。

吸纳各界力量,着眼全面脱贫,扶贫开发早已不是扶贫工作系统的“内部事务”。各行业部门发挥各自行业优势,为脱贫攻坚加一把力、添一把柴,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曙光就在眼前。

项目布局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基础设施硬件全面改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纵观全省53个贫困县,都有着显而易见的“通病”: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方面欠账较多,是脱贫攻坚战“硬仗”中的“硬仗”。

聚焦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不断上马,为脱贫“加码”、为幸福“加速”:

出行更通畅。5年间,全省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415.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8831公里,形成“外联内通、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地更高效。开展“土地整治1+N”行动,将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等相结合,大幅提高耕地质量,有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饮水更安全。实施3618个贫困村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基本实现贫困村集中供水全覆盖,目前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91%。

政策支持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贫困地区吃上政策“小灶”——

伊川县鸦岭镇张坡村南边的一道沟里,呈矩阵排列的深蓝色光伏面板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个村级光伏电站,承载着村民张要宾一家脱贫的希望。已经连续4年获得光伏发电收益的他,今年年底还能再领到2000多元的收益。

一块块光伏板,照亮的是数以万计贫困群众的脱贫路。

为了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有关部门聚焦扶贫目标,从贫困群众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出发,向贫困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特殊政策支持:

激活春水,金融扶贫撬动新活力。仅2019年,就对卢氏、淅川、嵩县、台前4个深度贫困县倾斜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亿元、财力性补助6亿元,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有了底气。

雪中送炭,困难群众看病有“医”靠。建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动态管理数据库,扩大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为16.1万名贫困重病患者提供医疗兜底,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有了保障。

点亮未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76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资助政策,3.72万名特岗教师到贫困地区扎根,1.25万名教师参与对口支教,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不断上演,让贫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希望。

社会扶贫,涓涓暖流润心田

精准脱贫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扶贫不仅需要政府之力,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民主党派到社会组织,从爱心人士到志愿者,脱贫攻坚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场气势恢宏的“大合唱”在中原大地唱响。

一个个帮扶单位把他乡当故乡,在定点帮扶中结下同袍谊、扶贫情。

在兰考县,证监会推动当地在全国率先提出的金融扶贫理念,得到了全国金融系统的高度关注和响应;在宁陵县,最高人民法院立足专业优势,挂牌成立河南首个“家事法庭”,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栾川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376万元,投资扶贫项目97个,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中原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凝聚了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单位对河南的鼎力支持和倾情帮扶。

省直各单位也倾情投入定点帮扶工作中。据统计,我省共有16490家党政机关及相关单位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在岗和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干部超过60万人。

一家家民营企业把乡亲当至亲,在结对帮扶中显身手、展担当。

投资建设年产30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发展支柱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牧原集团的帮扶下,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的“蝶变”。

建业集团在河南建成4个绿色基地,以产业带动、解决就业等措施,结对帮扶1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000余人;海能达鹤壁天海电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在内部开设扶贫专区,鼓励职工参与消费帮扶……一个个“千企帮千村”的生动案例,让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截至今年7月,我省10457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系统,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37万人,累计投入产业资金71.33亿元。

一支支社会力量把扶贫当责任,在广泛参与中惠民生、暖民心。

在商水县,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通过各级妇联的组织培训,全县20多万名农村留守妇女中,有10万人“变身”成为“巧媳妇”,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产业转移的需求、脱贫致富的渴盼,与“巧媳妇”工程一结合,便迅速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省总工会擦亮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品牌,带领1.1万名劳模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团省委联合14家省直单位实施“八方援”河南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搭建起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4年多来,省慈善总会共发放慈善款物39.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作为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帮扶资源与贫困人口的重要纽带,全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主力军姿态活跃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有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的智慧和汗水,有无数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亿万中原儿女步履铿锵,携手共奔小康之路。


分享